安徽中医药附属医院肿瘤没名医方恩喜:中医治癌,贵在“补全身之虚,治局部之瘤”
方,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协会肿瘤中医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临床研究中心附属医院肿瘤科中医博士,长期潜心经典,勤于实践。注重辨证突出疗效。多年来,我们继承精华,屹立不倒,勇于创新,最终形成了独特创新的中医肿瘤治疗学术风格和临床体系。其在中医药治癌方面的巨大成就之一,就是在挖掘整理历代抗癌名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加以验证补充,形成了中医扶正祛邪、抗癌消瘤的创新体系。这种疗法打破了传统疗法只以消灭肿瘤为目的的局限,将癌细胞整体包围,“强体不爱恶”、“聚恶不伤权”,克服了传统疗法后肿瘤仍有转移复发的不足,大大降低了肿瘤治疗后转移复发的概率。自临床应用以来,它已成功治疗了许多濒危患者。
方主任在治疗肺癌、肝癌、胃癌、鼻咽癌、食管癌、肠癌、胰腺癌、骨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甲状腺癌、膀胱癌、脑肿瘤等恶性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满意。中医认为有效治疗肿瘤的关键在于“补全补虚,局部治瘤”。
中医治癌,应以补虚为先
方希主任认为,历代医书都强调脏腑失调引起的气血亏虚,与癌症的发病有关。明代张景岳强调:“脾胃虚寒、虚弱失衡者,多有积病。”103010云:“积累也不足,然后邪灵也。”003010明确指出:“邪聚之地,其气必空。”可见,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体内正气不足密切相关,正气不足贯穿于恶性肿瘤的全过程。
方主任说,中医所谓的正气,就是人体的正常功能及其维持健康的各种能力,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免疫力。正气具有自我调节、祛邪防病的作用,或在疾病发生后驱邪外出。当六邪七情侵入体内,浊邪停止聚集时,如果身体健康强壮,能祛邪出去,就不会产生癌毒,或者即使产生,也能及时清除,使邪在无形中消散。如果正气亏虚,阴阳失调,邪不可及时驱除,当浊邪长时间停滞在体内,就会酿癌毒,引发癌症。因此,清代名医于在《医宗必读积聚篇》中明确指出,“气虚致癌。”
补全身之虚,旨在激发机体自身抗癌能力
方主任指出:人体产生肿瘤后,邪气会进一步耗精伤血,损害元气,导致患者面容消瘦,骨骼被割断,气血两虚。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气阴两伤严重,正气虚弱,气阴两伤多见。正衰退导致恶过度,恶过度导致癌症进一步扩散。这时候,如果盲目使用侵略性药物,很容易产生人未死于癌症的结果。治疗上要以调正气、扶正固本、恢复机体免疫功能为原则,调动和激发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此基础上治疗“局部肿瘤”。注意以下三个补虚机会:
第一,手术后。患者术后容易气血两伤,故治疗应以术后益气活血解毒为主,以提高免疫功能
方希主任强调,在扶正补虚的过程中,保护胃气极为重要。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03010记载:“凡有五脏者,胃中气满,有胃者,也是五脏之本”。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胃气是养生的主要因素,强胃则强,弱胃则弱。有胃就生,没胃就死。”。脾胃之气足,可养元气;胃气虚弱,元气无法充盈,百病由此生。可见,只有胃饱了,身体才能健康无病。一旦胃气虚弱,正气不足,百病皆来。只有脾胃健健,正气才能充盈,邪气才能消除,从而保证后续治疗的继续。
治局部之瘤,就是攻癌毒
方主任指出:消除癌症病毒是中医治疗癌症的根本目的,所以在增强机体抵抗力,培养和激发机体抗病能力后,就要开始治疗癌症病毒了。那么是先扶正还是先进攻?还是扶正和进攻同时进行?这要看患者的具体情况,也就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情况。一般当虚为正,邪为实时,主要任务是强身补虚,首要任务是保正气、止痛、延年益寿。在邪恶猖獗、健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全力遏制癌症的发展,从而达到除恶安民的目的。这个时候,如果一味的强身健体,由于癌症病毒的快速侵袭,不仅难以养正气,还失去了祛邪的机会。
方希主任提醒,扶正固本与祛邪抗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掌握一个原则,我们绝不能容忍强奸和拖延治疗;攻邪不能伤正气,否则会雪上加霜,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