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带来希望之光 河南眼科专家陈刚又有光明新使命
在陈刚办公室和家里,都放着厚厚的医学资料,这是他闲暇时间的读物,这其中便有托朋友从国外所买回的几本有关白内障治疗的英文书籍。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北京、上海等大医院已经开展了白内障的显微手术,那时候河南还没有开始,陈刚在外出参加学习的时候接触到后,便开始自己琢磨,并购买了一些手术设备,自己一边学习一边做动物实验,渐渐掌握了手术技巧。“与之前的传统手术方式相比,白内障的显微手术切口已经很小的,但与国外的超声乳化手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大概在1996年的时候,陈刚所在的医院在国内率先引进了一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设备,作为该院业务骨干的陈刚成为了河南最早接触超声乳化手术的医生之一。为了能让手术技术更加精湛,陈刚一方面积极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同行交流学习,一方面他写信联系到了在国外工作的同学,求购相关医学书籍,几经周折,国外的同学给他邮寄了几本相关书籍。“拿到这几本书的时候,真的是如获至宝,马上便如饥似渴的研读了起来”。
通过一边研读国外医学书籍,一边与国内同行交流学习,陈刚很快地便对超声乳化手术设备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手术的开展及如何预防手术风险等,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他的技术也突飞猛进,成为了河南最早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专家之一。
随后,陈刚在河南省率先开展了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手术,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等各种疑难白内障的治疗中,陈刚同样是河南首屈一指的专家。
【4】从临床需求出发 将最新科研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在30多年的眼科工作中,陈刚从未离开临床一线,他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白内障科研工作方面同样有较高成就。
陈刚主持的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手术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手术,获得了卫生部及河南省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此外,他撰写国家级论文30余篇,专著2部,科研成果数十项,眼科专利三项,他发明的硅油取出器、白内障皮质吸出器等获得国家专利,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临床工作本身就是带有科研性质的,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病都能治好的,在治疗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等,对临床医生来说,在临床工作中本身就带有科研和探索,治好一个病人,就要思考为什么能治好,没有治好的病人为什么没治好,这就要求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带着科研的思路,去进行临床工作。”陈刚表示,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的医学才能不断的发展。
不管是此前在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还是随后进入郑州普瑞眼科医院工作,陈刚一直努力在临床中培养年轻医务人员的科研思维,促使他们在眼科临床工作中细心总结临床经验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这也是提升年轻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如今在郑州普瑞眼科医院,以临床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临床的工作氛围愈加浓厚。白内障专科是郑州普瑞眼科医院重点特色科室,作为科主任的张楠已是副主任医师,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十五年的她不仅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等方面积累了近2万例手术经验,更在眼科核心期刊及高级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5】白内障患者多为老人 他要求医务人员提高声音但要面带微笑
白内障患者多为六七十岁的老人,在陈刚所治疗的白内障患者中年龄最大的已经107岁。对每一名患者,他都会耐心地解答疑惑,给出治疗意见,虽然多数时候都戴着口罩,但在他的脸上始终会挂着微笑。
“我们日常接触的白内障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年龄偏高的老年人,他们除了视力不好外往往听力及反应也不是太好”。陈刚坦言,自己在年轻时也有急躁的时候,但随着和老年患者接触的增多,自己也便慢慢静下心来,养成了不急不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