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逊青少年健康指数白皮书
中小学学生不仅承担学校的学习任务,而且大部分学生还要完成家长安排的学习任务。《调查》显示,75%的中小学学生参加各种特长培训、学科辅导班或家教。在国家规定的休息时间内,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和完成作业上,用于休闲的时间第一是看电视、上网,其次是阅读漫画、书刊、报纸等课外读物,第三是与同伴游戏、玩耍,而专门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最少。
事实上,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学习时间过长对学生学习本身没有益处,只能严重降低学习效率。
4、体育教育不能按国家规定严格实施,导致学校体育课程不能开齐开足,学生正常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体育课程缺乏科学设计,脱离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大大削弱了锻炼效果。
《调查》显示,全国超过1/3的学校的体育课程并未按国家“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学时,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学时,高中每周⒉学时”的规定执行。调查还显示,体育课是学校课程中最容易被取消的课程之一。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在校学生每天要保证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但《调查》显示,只有18%的学生能达到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42%的学生只能达到每天0.5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有40%的学生达不到每天平均0.5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能够达到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学生逐渐减少,高中学生的情况最差,只占12.5%,而情况最好的小学生也只能达到22.6%。
研究表明,目前新的体育课程设定的目标体系,并没有严格按照儿童生长发育和动作、能力发展的规律和顺序进行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多的还是按照运动训练的体系和教师的能力来设计。因此,所实施的体育教育脱离了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和身体素质、机能发育的需求,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关键期不能给予最适宜的运动刺激,错失有效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良机。
专家研究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还处于“泛化”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评估体系尚不能很好地围绕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形成合力。
5、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和教学能力下降降低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学校体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场地器材的缺乏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
高质量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学校体育的高效率、高质量的保证。高质量的体育师资一是指数量充足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二是指教学能力强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但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刘海元,2007年)调查显示;我国现有中小学约60万所,但是,体育教师只有约43万人,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约29万人,其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最多,约缺24万人。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学校规模的制约,学校只能保证语文、数学、外语等考试科目的师资,存在严重的结构性体育教师缺编现象,80%以上的学校为兼职体育教师。与此同时,由于普遍存在的体育教师职业不被重视,教师接受在职培训、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少,知识老化、技能消退,导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严重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国家中小学体育卫生专项督导(2018年11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参与)发现,当前,缺乏健全的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责任分担机制和社会赔偿的保障制度,导致了学校体育不能依法全面实施。调查显示,对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没有契合的法律规定,教师、学校担心承担巨大赔偿责任,是制约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最重要因素。与此相应,调查发现,许多学校明令禁止攀爬、体操、耐久跑、游泳、足球等体育项目的开展,而这些项目,尽管有一定危险性、对抗性,但却恰恰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有益、有效。
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的必要条件。《调查》显示,超过60%以上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配置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有一定差距”和“差距很大”各占一半)。从地区来看,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尤为严重。《中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首都体育学院曲宗湖等,2016年)对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十五”期间仅有25.7%的学校能够达到教育部门规定的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最低要求。阻碍农村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缺场地器材”。近十年城镇新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扩大招生所形成的学生对运动场地、器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