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和疫情的影响,海外芯片代工厂的开工率不高,一些海外订单转到了中国大陆。
只是国外产品在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上要求更高,在中国大陆只有少数几家芯片代工厂能够承接。因此,当一线大厂承接了海外订单,产能满载之后,一些中低端产品的订单也会让渡给小规模的芯片代工厂。
除了制造环节,设备环节和材料环节也存在机会。
当制造生产线建立起来后,产业链上下游也会逐渐建立。“生产线移到什么地方,设备厂商就会跟到什么地方。”盛美半导体董事长王晖曾在今年的上海国际半导体展览会上说。
此前,半导体的零部件厂商大多在美国,后来日本半导体发展起来后,带动了一批设备厂商。他认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如果往下走,设备厂商也会逐渐形成一个产业,慢慢做起来。
环顾全球,8寸厂几乎没有新设备,二手设备价格翻番。若非8寸晶圆产品的价格能够上涨到令设备和零部件厂商都受益,国际上半导体设备的巨头再生产8寸厂的设备的可能性很低。这些设备往往不需要太先进的技术,这给中国大陆的设备和材料厂留下机会。
国产设备的确在这两年中标率提升。截至2020年3月,华力集成二期释放的58台工艺设备中,国产设备13台,国产化率22%。长江存储所释放的376台工艺设备中,国产设备38台,国产化率10%。
一家国产零部件厂商的研发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最早他们是给中微半导体的MOCVD设备供货。MOCVD是LED制造中的重要设备,采购金额一般占LED生产线总投入一半以上。如今,他们不仅做进了三安光电的供应链,还给德国的一家头部MOCVD厂商供货。
扩产的同时,风险依然存在。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大陆在发展半导体产业时,往往容易“一窝蜂”。中芯国际创始人、青岛芯恩董事长张汝京近期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就表示,风险管控和满足产能的需要,两者取得平衡非常重要。
他曾与几位业界人士讨论如何优化管控制度,提出了分层负责,风险管控。例如,投资金额小于10亿元以下的,按现有方式进行备案;对于政府投资金额低于某一金额,由省市相关发改委窗口指导。金额更大的由上一级的发改委管控。至于民企或外资为主的(例如民间资本投资超过80% 以上的,总投资额小于99亿元以下的),因为政府担的风险较小,可适度放宽指导窗口。
张汝京的观点是,这样做能够实现优化的风险管控、分级负责、发挥国企与民企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支持建设质优的半导体厂、满足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市场的需要,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如此产能失调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