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关于美国枪支管制的一些事实

常驻编辑 健康常识 2022-12-10 枪支   美国   管制   芝加哥   挪威   犯罪率   澳大利亚   持有者   长枪   宪法   移民   暴力   私人   事实   原因

一直以来,美国因枪支引发的案件频频发生。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不限制、禁止私人拥有枪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枪支管理制度。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私人持枪是美国宪法保障的权利而不是特权。所有州的居民都可以购买枪支,但每个州对各种枪支类型拥有和使用的限制各有不同。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该法案规定可以购买枪支的有:美国公民或移民签证/绿卡持有者可以购买枪支。非移民签证(学生,商务,工作等)持有者在所在州超过3个月可以购买长枪,但需要有狩猎执照和SSN。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年满21岁可以购买手枪,年满18岁可以购买长枪(步枪和霰弹枪)。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不可以购买枪支的有:犯有重罪或某些轻罪,逃犯,非法毒品使用者,患有某些精神疾病者,非法移民,放弃美国公民身份的人,开除军籍的军人,未成年人,受人身限制令限制的,犯有家庭暴力罪的。另外受到刑事起诉面临一年以上刑期的人不允许接受,运送,发运枪支和弹药。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这么看来,在美国购买并拥有枪支不是什么难事儿。问题是,出现这么多涉枪案件,为什么美国不禁枪呢?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针对这个问题我查了一些资料,大致出于以下原因: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一、人权方面。上面已经大致介绍了美国宪法规定,私人持枪是美国宪法保障的权利。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二、民众态度。据美国历年对公民持有枪支态度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人反对禁枪者占70%以上,,而赞成禁枪的只占调查人口的不到30%。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三、利益方面。美国的军火集团不答应禁枪。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另外,关于美国枪支管制方面还有下面一些事实,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1、先来看一组数字:美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不到,耗油量占全世界的25%,能源消耗约占全世界的25%,平民拥有世界近50%的枪支。换句话说,在美国,枪比人多。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2、不过,这些统计数据并不能说明全部情况。所以让我们再深入研究一下。在美国,大多数因枪支死亡是自杀(超过三分之二)造成的;另外三分之一是XS案。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3、几乎所有这些XS案都发生在贫困社区(例如芝加哥一些臭名昭著的地区)。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4、然而,芝加哥的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听到枪声或看到枪支。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5、事实上,美国的高水平暴力犯罪是由小型人际网络实施的,其中大多数人彼此认识,而且大多数人都不会远离他们的地盘,例如帮派。
6、因此,了解曾经成为枪支暴力受害者的人会大大增加您自己成为受害者的机会。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7、尽管在枪支较多的地区(南部各州),枪支暴力犯罪的程度确实较高,但这种暴力犯罪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同的。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8、在枪支拥有率高的地区,农村白人男性更容易自杀,而城市黑人男性更容易死于驾车枪击。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9、毋庸置疑,在大多数情况下,拥有枪支会增加您被自己或其他人枪击的机会。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10、不幸的是,随着暴力和大规模枪击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人们拥有枪支的原因发生了变化。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1999 年,只有 26% 的调查参与者拥有枪支以求自保,大多数是出于狩猎和爱好的原因。到 2013 年,48% 的参与者拥有枪支则是为自己提供保护。 UAJ拜客生活常识网

11、对于枪支管制,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批评者通常会指向挪威。尽管该国有严格的枪支法律,但在 2011 年,一名名叫安德斯·布雷维克的恐怖分子在夏令营期间杀害了 77 名学生。支持者则指向澳大利亚。1996 年在塔斯马尼亚发生的大规模枪击事件(当时 28 岁的马丁·布莱恩特开枪打死了 35 人)导致澳大利亚通过了严格的枪支管制法律,甚至举行了回购,人们将枪支归还给政府。从那以后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枪击事件。

相关阅读:

  • 蓝翔校长遭前妻举报私藏枪支 这是怎么一回事??
  • “跌下神坛”的周立波,为什么突然不红了?实在太能作了
  • 美国会众院通过一项枪支法案:购买半自动武器的年龄提高
  • 这是一场国家级的诈骗!
  • 美参议院两党小组就枪支立法框架达成一致:略保守但意义
  • 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枪支安全法案
  • 纽约这是要“造反”了?
  • 嫌犯将枪支伪装成照相机作案 嫌疑人供述作案动机!!
  • 嫌犯将枪支伪装成照相机作案 安倍演讲时在其右后方埋
  • 孙力军“炒”股票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