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县域群众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救心保障,高州市人民医院不断创新发力,攻关心脏疑难重症技术。
近日,医院成功开展了心脏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和可吸收生物支架植入的“救心”新技术,为粤西地区三名高危心脏病患者带来“心”生机。
无线起搏器畅通心脏“电路”
“以前感觉左胸口压了一个沙包,走路稍快时心脏就砰砰乱跳,心慌。植入迷你起搏器后,现在心脏再也没有不适的感觉,心跳有力了!”受益于微型无导线起搏器(Micra)的八旬老翁陆爷爷,多次赞扬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技术了得。
陆爷爷家住高州市石鼓镇,因患有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冲动不能传入心室,经常出现头晕、眼前发黑、晕倒等状况。他曾在一年半前接受了传统的锁骨下静脉有导线起搏器安装手术,但因体型偏瘦、皮肤薄,今年3月份,起搏器磨损皮肤外漏合并感染,遂连忙到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就医。
考虑到老人家身体状况,为了保障心脏“电路系统”通畅,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副主委、高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朱秀龙带领的专家团队,为陆爷爷撤除了传统起搏器和电极,施行了全新的微创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手术取得成功,老人家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八天后康复出院。
专家介绍,无导线起搏器体型微小,经皮肤刺入直接放置在右心室,避免了传统起搏器植入囊袋和导线电极相关的并发症,降低了感染风险,还有美观作用,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大为提高。
可吸收生物支架再造心血管
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今年5月中旬,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为一名男性冠心病患者成功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使堵塞严重的心脏血管恢复畅通。据悉,此项技术为茂名地区首次应用。
茂名市电白区年过五旬的吕先生,外出在佛山市务工。近期胸口闷痛频繁发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左主干前降支狭窄达80%-90%。这条心脏非常重要的供血血管逼近断流,如不及时手术治疗,容易突发心肌梗塞,危及生命。
心脏支架植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但传统的金属支架植入后要永远留在心脏,长期服药抗凝,吕先生感到担忧。听说高州市人民医院有新方法,住院报销额度也更高,于是返回高州就医。
经过周密准备后,高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心内介入专家朱秀龙主刀手术,术中借助血管内超声等多学科协作,精准地为吕先生植入一枚生物可吸收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患者术后胸闷、胸痛症状消失,一颗心终于落地。
专家介绍,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主体材质不含金属,植入体内一段时间后可对狭窄的冠脉血管作机械性支撑,同时释放药物防止再狭窄。在完成使命后,该新型支架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被人体吸收,使血管弹性舒缩功能恢复,实现血管再造,患者无需终身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