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健康指南 春节后如何调整与养生

常驻编辑 养生保健 2021-07-09 春节

新春美食佳肴、杯酒畅饮,难免忘记要节制。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春节期间饮食过量,节后还意犹未尽,吃不完的团拜、开工宴,消化系统说不定已超载。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小编推荐:春节养生保健七日行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节后调整,当先从清肠着手。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饮食不当所引起的肠胃病中,最典型多见有两种。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一是暴饮暴食油腻食品引起的消化不良;二是吃了生冷、不洁食物引发的急性肠胃炎。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养生保健中心的林丽明医师受访时指出,春节期间连续几天饮食无度,对肠胃造成伤害,诱发胃病。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林医师认为,可循以下两招,清理节日期间大块朵颐的“累赘”。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解救第1招:暂停进补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小编推荐:春节长假过后 小心应对春节后遗症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林医师说,若无节制地大鱼大肉,易造成中医所说的“湿热”和“积滞”;节后则首先要控制饮食,让肠道休息,平时多吃得清淡。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她指出,一下子吃得多而油腻,轻则出现腹胀、便秘、胃口差,重则甚至可能出现呕吐、精神呆滞及发低热;脾胃虚弱者的免疫力下降,易受外感入侵。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调理节日期间大鱼大肉,青菜白粥是不错的选择,适当服用保和丸、保济丸、健胃消食片也可。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林医师认为,煮菜时放入消食理气的白萝卜,或在煲汤时加入藿香、佩兰等,用以治湿浊困脾。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解救第2招:多喝“糖盐水”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小编推荐:冬天这样喝水 巧治8种“病”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吃过夜剩菜饭,或吃生冷、不清洁的食物,容易造成急性肠胃炎;对于上吐下泻的急性肠胃炎,更不能乱吃胃药,以免加重腹泻。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只是轻微腹泻,则多食清淡流质物调理;若腹泻严重多达一天六七次,则应尽早求医。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腹泻后要注意多喝水,防止腹泻严重造成的脱水和钠、钾电解质紊乱。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不过,大量喝白开水容易冲淡血液,造成“水中毒”,喝糖盐水(100毫升水+11克白糖+0.9克盐)比较适宜。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另外,维生素B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帮助消化、消除疲劳,所以节后可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B。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医师推荐:3种清肠调理食谱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1) 山药莱菔子粥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小编推荐:六款秋冬防燥清润滋补菜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做法:将100克山药去皮切成小块,加入3钱放入纱布绑好的莱菔子,和白米煮成粥。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效果:健脾、消食、理气,适用于脾虚气滞患者。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2) 白萝卜银耳枸杞汤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小编推荐:让80后变身美食达人的私房菜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做法:将100克白萝卜去皮切成小块,加入银耳、枸杞各3钱及1500毫升水,熬30分钟。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效果:消食理气、滋阴清热,适用于脾虚气阴两虚的患者。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3) 山楂玫瑰花茶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小编推荐:春节宴席多鱼肉 必吃八大清肠食物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做法:把3钱山楂加1000毫升水,小火煮15分钟后加10个干玫瑰花,当茶饮用。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效果:消食疏肝理气,适用于脾虚气滞的患者。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 快速清肠不可取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针对有人认为节日里口无禁忌、节后清肠瘦身,林医师认为这么做容易引发胃痛、胃胀气、困倦等脾胃不适之症。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她说,年轻人认为不吃任何食物“快速清肠”就能把身段“打回原形”,其实不然。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不吃东西容易引发胃痛、胃胀、泛酸、困倦等症状,特别是脾胃虚弱者,若有胃溃疡,可因胃中无食物而出现胃粘膜磨擦引起的胃出血。”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另外,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头晕、四肢颤抖等低血糖症状。Kzs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 春节油腻食物太多 6种刮油清肠胃食物推荐
  • 春节吃年夜饭要注意粗细搭配 过年这样吃才不怕胖
  • 过年时期的垃圾零食最好别吃 春节饮食注意三餐饮食有
  • 春节去哪里旅游比较好?春节国外旅游去哪里好?
  • 春节坐飞机回家省钱的方法
  • 春节去哪里最好?春节旅游地推荐
  • 春节到镇远古镇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 春节境外旅游去哪里好
  • 2020年故宫春节开放时间:除夕全天闭馆,初一至初六正常开
  • 过年怎么吃才能够控制体重与健康?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