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必备三种药 盘点治疗心衰的三种药物是,心衰必备三种药 盘点治疗心衰的三种药物有哪些,治疗心衰的药物有哪些你知道多少,心衰病人的药物治疗—这些药物你也见过心衰必备三种药 盘点治疗心衰的三种药物
“医生,上次看病的医生给我开了好几种药,这些药都是做什么用的呀?”
“医生,我上次吃了这种药之后感觉好多了,是不是一直吃下去就没事了呀?您再给我多开点吧!”
“医生,我现在没啥不舒服,走路也不喘,腿也不肿,就不用吃药了吧?”
心力衰竭的患者到底该吃哪些药?药是不是吃得越多、吃得越久越好?没有症状是不是就意味着不需要吃药?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心力衰竭需要用的“那些药”。
Part 1:改善预后——心衰治疗的“金三角”
预后,是指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改善预后,也就是改善疾病的结局。
以下三类药物被人们称作心衰治疗的“金三角”,就是因为它们不仅能改善症状,还能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风险和死亡率。
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CEI/ARB/ARNI)
ACEI: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药物有“培哚普利”、 “依那普利”、“福辛普利”等。ACEI能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风险和死亡率,改善症状和运动能力。无论轻、中、重度心衰,都能获益。
ARB: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常用药物有“缬沙坦”、“氯沙坦”、“坎地沙坦”等。ARB作用与ACEI相似,常用于不能耐受ACEI患者。
ARNI:即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是“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兼有ARB和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与单纯的ARB(依那普利)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的风险。
2. β受体阻滞剂
常用药物有“琥珀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住院、猝死风险。
3.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常用药物有“螺内酯”。研究证实,在使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猝死和心衰住院风险。
除以上“金三角”外,新药“伊伐布雷定”通过特异性抑制心脏窦房结起搏电流(It),减慢心率,也能够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风险和死亡率,现多用于β受体阻滞剂已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以及对β受体阻滞剂禁忌或不能耐受,但心率仍≥70次/分的窦性心律患者。
Part 2:改善症状
除了改善预后之外,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病痛也是我们治疗疾病的重要目标。以下几类药物,就能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
1. 利尿剂
常用药物有“呋塞米”、“托拉塞米”、“氢氯噻嗪”、“托伐普坦”等。利尿剂能消除水钠潴留,有效缓解心衰患者的呼吸困难及水肿、改善运动质量。
有明显液体潴留的患者首选襻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噻嗪类利尿剂仅适用于有轻度液体潴留、伴有高血压且肾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托伐普坦对顽固性水肿或低钠血症疗效更显著。
2. 血管扩张药
包括硝酸酯类药物、硝普钠、重组人利钠肽、乌拉地尔等。
此类药物通过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相关症状。尤其适用于伴有高血压的急性心衰患者。
3. 正性肌力药
包括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洋地黄类、钙增敏剂等。
短期静脉应用此类药物可增加心输出量,升高血压,缓解组织低灌注,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适用于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和/或组织器官低灌注的患者。
4. 其他药物
除以上几类药物外,中医中药治疗、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药物(如曲美他嗪等)也可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种类也愈加丰富。
简单来说,改善预后的药物,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也仍需服用;而改善症状的药物,在症状缓解的情况下则无需长期服用,甚至不能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