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是钟表复杂功能维度上制高点
万年历的问题出在哪里?就是百年一个世纪的概念。古代中国没有世纪这种说法,我们是以六十年为一甲子来划分。天干加地支,每六十年一个循环,以甲子年为开头。宝珀成功地用机械机构反映出我国最古老的纪年算法———(此处插入特写素材)这两根指针分别代表天干与地支。天干按照十进制依次跳动,地支按照十二进制依次跳动。一个是十进制,一个是十二进制。配合完美。这里就看出了中华年历的高妙之处了。腕表上的干支纪年,可以以甲子为单位无限循环下去。
我一直在强调,玩表玩的是传统。

这款表反映了古老的中华历法,顺便说一下,干支纪年是我国最早的阳历,而从阳历到阴阳合历再到农历,也反映着上下五千年我们对时间认知的进化。而这个进化,这款表上都有了。

看这尺寸,一般人绝对想不到在里面有中华年历这种超复杂的机芯吧?厚度控制的也完美,戴手上很古典很优雅高贵。
不过说实话,万年历、中华历,其实都有其难点。
万年历机芯如果要做到每四百年要闰,其日历系统自转一圈就要四百年。 农历机芯如果解决闰月的问题,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农历哪一年会出现闰月,是有规律的,十九年七闰。每19年一个周期,可以摸清规律。如果空间允许,中华历机芯应该可以做到。

宝珀中华历能显示闰月,但因为这个在历法上是人为干预的,没规律。既然是人为的,目前在腕表上也只能“跟官方(历法)保持一致”了。本来古代的正史多用干支纪年,干支纪日,基本上没听说干支纪月。所以没必要较真了。那就手动调吧。

不是有人说手动上弦是赋予腕表生命?那么亲自动手设定中华历的闰月,也是体验中华纪年的智慧。不但告诉你一年中哪几个月是闰月,还教你亲自调整到位。
这表怎么玩
1、日期的变更时间,东西方是不同的。
中华年历表的12点位小表盘显示的是时辰。
东西方时间的最大差别并不是十二个时辰与二十四小时的对比,而是日期变更点的不同。
国际标准时间,日期变更点是晚上十二点,到了晚上十二点就到了第二天。而按照中国十二时辰的时间方式来说,子时是第一个时辰(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中国的这个划分是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子时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具体的大家有兴趣可以直接脑补一下。
2、每个月的天数:
9点位的小表盘显示每月的日期,中国是按照阴历的方式,也就是按照月亮围绕地球转动一圈为一个月,时间约为29天半,所以农历月中的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这种显示,总是可以跟观察到的月相一致。
而农历十二个月是不到一年的,相差11天多,所以使用闰月的方式来补充,19年七润,小表盘上的红点表示闰月。
3、3点位是最独特的,显示天干和地支等信息,可以即时了解此时此刻的八字。农历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周年,周而复始。这种方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又称夏历。而就是这个最古老的夏历,能够破机械钟表的百年置闰的局。
4、12点位小窗口显示生肖。
每当农历初一到来,生肖窗口跳到下一个生肖。

中华年历表这款如此复杂的腕表还是自动上弦的,那么摆陀应该是跟以前一样是生肖浮雕好还是阴阳太极好呢?

今年的中华年历用了阴阳太极。刚好可以作为本期的总结:
中华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制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而且四季分明。所以是最能反映中华文明的精髓——天人合一、阴阳转换的哲学。拓宽了使用和流通场景。
我特别赞同某位公知的观点
对传统文化,应该从自身的内在的价值来看待而不是从外在的功利的角度来看待,人生意义,价值理想,社会交往。这些需求的满足仍然需要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对传统的关注从促进现代化转向民族复兴民族文化发展这个主题,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