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裤彻底被划入「叛逆」领域,要从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说起。
1957 年《在路上》出版,书里描写了垮掉的一代荒诞的生活经历,促使了许多年轻人离开家庭,到处流浪。《在路上》的流行,使得牛仔裤在美国销售量直线上升,全美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


牛仔裤的耐造、耐脏,还便宜,十分适合这种「在路上」的浪荡生活。
垮掉的一代,是一群蔑视政治权威、世俗观念、传统道德和法规法纪的离经叛道的青年人。

在当年高压沉闷的社会里,这些青年人感到难以忍受的压抑和束缚,他们一直在寻找解脱。
他们在美洲大陆上疯狂地开着快车,无休止地往返奔波,就因为他们在寻求本能的释放和精神的自由。


牛仔裤被与垮掉的一代画上了等号,「叛逆」成了牛仔裤的内核。
特别是后来破洞牛仔裤的问世,更是叛逆青年对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次巨大冲击。

个性叛逆的浪仔们穿着脏兮兮的破烂牛仔裤,将自己和穿着西装革履的精英人士彻底对立,展示出对抗社会的姿态。

不规则的扎染花色、磨白和做旧,这些「Street Style」正是牛仔裤和社会主流保持距离的方式。

个性的年轻人们以「破」为荣,他们从不用在意众人眼光,更加不会花钱去买柜子里的新衣服,购买周期就变长了,购买数量也减少了,这也是对当时高消费社会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