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大家过目他究竟有那些表,我选了10多块,大家滑动感受下。
(向右滑动图片,点击查看大图)
在我们看来,他不属于我所提到的经历过买表“三阶段”的人。
首先,他完全摒弃保值概念,甚至可以说,他是我所见到的“把手表当配饰”执行得最彻底的人。
“我买表的重要因素就是适配性,它要搭配衣服,能日常戴出门,这就决定了我相对不太重视品牌效应包括机芯打磨等品质,而更在乎设计、款式、材质、配色等因素。”小顽童说,他的诉求是任何场合都能有一块能戴出去的表,“我见过朋友把一些大复杂表珍藏在家,偶尔拿出来分享,或者说有些热门款怕影响二次出手而很少佩戴,我理解这种玩法但我个人并不选择。”
万宝龙同款因为难以选择,一口气买了两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说自己至今还未买到喜欢的PP(也是因为个人喜好),而且,唯一买的爱彼是千禧,VC选的是奎德利。劳力士当然不缺,但也并非大热门。
我问他,这些年回头看时,有买了后悔的表吗?他说,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已买的表款又有更迭款,再买会重复,但旧款又不想出手,仅此而已。
其实我分享小顽童的例子,无非是想说明,买表本身有多种方式,这一点也是这些年来我接触到无数读者后逐渐修正的看法。
但他的这种购买方式很难复制,因为第一,需要很强的经济实力(其实我们日常看到很多只买热门款表的,虽然也花了不少钱,但为保值入手是投资概念,和真正的消费是有差别的),强到不在乎得失。
第二,他对手表的需求来自日常搭配,而多数人对此也没有太多诉求。
所以对多数预算有限的人来说,我的“三阶段买表法”更容易借鉴,也值得借鉴,但它并不是这个市场的唯一。
在码字的这会儿,想起群里经常互相打趣的一句话“穷人总是懂得多”,这个“穷”当然是相对而言,但若不是苦于预算有限,我也不至于大半夜的还在为大家考虑“买表三阶段”这个话题。
毕竟我自己也是这么“穷”着消费过来的,谁不想无脑梭哈呢,兔子练就这一身花钱技能还不是被逼无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