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意欢下线。她焚烧了自己亲手抄写的御诗,口中反复念叨着,“而今才道当时错”。
她真的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吗?我看未必。意欢口中的“当时错”,显然是指自己不该爱上一位无情的皇帝。可这并不是她的错,因为爱是不受控的。
她的第一个错误在于,既想做自己,又不愿承受做自己的代价。意欢早就对皇帝一见钟情,但她能成为皇帝的女人,却是经过了太后甄嬛的推荐。你能够站在巨人肩上,就必须明白巨人为何要扛起你,而不是别人。

甄嬛指望意欢能在皇帝面前为自己代言,但意欢几乎从未替甄嬛做过事,这就是她的不对。
与皇帝青梅竹马的如懿,其实比意欢更有资格做自己,但她发现如果不借助太后的力量,自己要么被困在浅邸,要么被困在冷宫里。富察皇后也想做自己,但富察氏的利益要求她必须在丧子之际远嫁女儿。金玉妍也想做自己,但她身为贡品由不得自己。卫嬿婉难道就不想做自己吗?做自己,她就只能任人欺负。
意欢比金玉妍和卫嬿婉幸运,她得了贵人相助,有机会做自己。但意欢只想做妻子不想做棋子,她的心中没有契约精神。她嫁给了自己爱的男人,却忘记了是谁帮她走到这个男人的身边。

意欢在远嫁公主的事上不替太后发声,挨了太后一个嘴巴子。意欢在是否应该处斩讷亲的事上不正面回答,得了皇帝一句“你很懂分寸”的讽刺。意欢想不湿鞋,结果崩了一腿泥。
在远嫁公主这件事上,如懿把意欢该做的事给做了。她先是敏锐地猜到了皇帝的真实想法,又说服太后造势,最终实现帮助太后打压富察皇后的目的。而意欢,只是停留在劝皇帝别闹心。这种规劝,是苍白无力的。
对于如何处置讷亲的事,意欢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回答:讷亲大人是太后的手足。皇上杀他,太后一定会伤心。但皇上首先是一国之君,其次才是太后的儿子。臣妾也会替皇上劝解太后,想必太后也会理解皇上的难处。表面看,意欢还是没有替太后说话,但实际上,意欢这么说可以弥合皇帝与太后的关系。

都以为皇帝至高无上,因此很少有人能体谅皇帝的难处。意欢如果做这样的表态,不仅展现了自己对皇帝的理解,还把太后也放在了能体谅皇帝的立场上。无论事实结果如何,都会让皇帝心里舒服许多。再来几次这样的试探,皇帝对意欢的提防就会慢慢放下了。意欢越早获得皇帝的信任,就越有利于她帮太后代言。
意欢身上的另一个问题隐藏得更深:她对自己一旦认定的人,就一个猛子扎进去。意欢对皇帝一见钟情,对如懿也是一见钟情。只不过一个是爱情一个是友情而已。别看意欢平时对那些趋炎附势的妃嫔们不屑一顾,但对于她认定的人,意欢也失去了冷静客观的心态。
意欢与如懿初见于立冬家宴上,但当时没有直接交流过。后来在御花园里偶遇,二人一见如故,立刻姐妹相称。这种一见如故,并不是建立在彼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意欢运气好,碰上了如懿这么个不愿主动害人的姐姐。如果如懿动了旁的心思,意欢就有可能被当枪使。如懿成为皇后第二天,率众霸凌金玉妍。这场戏,其实就是如懿以皇后的身份,报当初身为皇贵妃时结下的仇。

这场戏里几乎没有一个是好人,除了一言未发的惢心。纯贵妃为了向如懿示好,主动带节奏,给当初自己曾深信不疑的金玉妍背上踩了第一脚。卫嬿婉也利用这个时机推波助澜,报复金玉妍当初对她的迫害。海兰和容珮就更不用说了。白蕊姬表面中立,那是她担心自己参与陷害富察皇后的事会被金玉妍咬出来,又不敢得罪如懿而已。意欢也作为如懿阵营的一员,对金玉妍各种冷嘲热讽。这就是她的被人当枪使的迹象。
如果意欢能在容珮动手的时候,脸上流露出一丝本能的不忍,或者在卫嬿婉攻击金玉妍的时候,用眼角鄙视地瞥一下卫嬿婉,我都觉得意欢是人格独立的。可惜她没有,她已经完全用如懿的意志代替了自己的意志。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让偶像的意志代替自己的意志,才会在信仰崩塌之时觉得万念俱灰。意欢的悲剧,就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