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体校后,朱婷成为训练最刻苦的孩子,每天挥臂扣球数百次。其他同学进体校前都有基础,唯独自己没有,垫球的时候很不熟练。为此,朱婷一直垫,不休息,很能吃苦,每个细节,她都想做到最好。
体校双休日,她不回家休息,一个人在训练馆反复练习,球技突飞猛进,一滴又一滴的汗水,决定了之后的不同。
2008年,14岁的朱婷凭借自身能力进入河南省体校,开始专业的排球训练。在这片陌生的土地,她的天赋开始显露,彼时她的教练刘宏说:
“朱婷是每个教练都会喜欢的运动员,身体协调性出众。在训练中,她学得快,不偷懒,一直是表现最好的学生。”
只是,这个单眼皮姑娘的笑容中总带有一种与年纪不符的苦涩滋味。
这也许来源于朱安亮,父亲在朱婷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深远。父亲朱安亮为了养活这个贫困的家庭,干农活之余,在村口开了一家修车铺,帮同乡们修理农用车。
在朱婷心里,父亲做事有恒心,爱钻研,当时为了学修车,朱安亮特意买了一个新机器把所有的零件拆开,之后重新组装发动。
朱婷的父亲 朱安亮
父亲身上憨厚的特质,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影响着她。别人家修车要10块钱,父亲只卖5块钱,家人不解,他却笑着说:“能挣两块钱呢,没事儿。”每天风吹日晒,他的皮肤早已黝黑粗糙,辛苦了一整个夏天,汗流浃背,到了冬天寒风呼啸,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划过一般疼,只是忙活一顿后发现家里还是没有钱。父亲朱安亮一看就是那种近乎木讷的老实人,不善言谈,微笑里既有传统乡民的质朴,还有一些拘谨的惶然。
这种笑容,在朱婷的脸上也出现过。
“我现在鲜花掌声所有都归于排球,排球是我生命的底色。”2013年,朱婷19岁,被时任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郎平发掘。千里马不常有,伯乐更稀缺。
郎平与朱婷
父亲朱安亮驾驶三轮车,送女儿去火车站前往北京报到,离别之际,他反复叮嘱:“到了国家队,要尊重教练,团结队友,咱是农村孩子,走到今天不容易。”朱婷用力点了点头。
转身告别后,她迎来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刚从河南省队来到国家队的朱婷,看北京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这与当年她从农村到郑州学排球,是同样的感受,身处在排球界最高的府邸,朱婷想要留下来。
排球的人才很多,她知道自己只能不懈地努力才可以,外界眼中的天才在朱婷自己看来并非如此,身处国家队,她脑海中最先想到的是不能回到原地。“我更在乎的是明年有没有几率继续留在队里,我不想今天来了之后昙花一现,明年就不再出现了。”
2013年7月,在世界青年女排锦标赛中,朱婷带领国青队8战全胜获得冠军,她包揽了最佳得分、最佳扣球以及MVP三项大奖,开始崭露头角。国际排联官网称她为“不可思议的力量”。
8月,朱婷第一次亮相成年组世界比赛,随中国女排以全胜战绩获得世界女排大奖赛澳门站冠军,三场得69分,成为中国女排第一得分手。随后,朱婷便锁定了头号进攻手的位置,一战成名,铺天盖地的赞誉声向这个姑娘袭来。
那年,她才19岁。
成名后的朱婷,代表国家队在随后的几年里参加了多项世界大赛。2014年女排世锦赛,她以最佳主攻手的身份,入围世锦赛最佳阵容并以237分的总得分斩获最佳得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