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舞台上,撒贝宁拉着李白的手,深情告白:“虽然我40岁,请让我从今天开始像一个14岁的男孩一样,跟着你,我们去看遍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撒贝宁与李白婚礼当天
说这话时,阳光从斑驳的树木中投射下来。看着光,撒贝宁说:“今天天上有一个善良的灵魂在看着我们,我相信,这个阳光是她送的。”而这个被撒贝宁称为“送阳光的人”,则是他的母亲。

在撒贝宁的人生中,他的很大一部分性格构成,都来源于他的父母。比如他对于艺术的喜爱,是源于父母小时候的“无意识培养”。
再比如,他对于世界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法,则源于父母的人生态度。在撒贝宁的成长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动荡时期”。那时父母因为转业离开了生活近10年的城市,开始不停地搬家、找新工作,过程中偶有不顺,但是在撒贝宁的记忆里,父母从来没有过抱怨。
对于年幼的他而言,父母的从容与淡定成为了一种“能够对抗所有艰难的力量”,并在他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深远。而对撒贝宁而言,父母是陪伴他成长的人,也是让他一夜长大的人。纵使母亲已经离开了8年, 但至今,撒贝宁依然能够清晰地记起,与母亲有关的几个瞬间。
在撒贝宁读大学的那个年代,手机还尚未普及。有一次他妈妈来北京出差,提前写信告诉撒贝宁,自己要来看他,撒贝宁看完信之后,便将这件事情忘在了脑后。到了和妈妈约定的那一天,他在学校里忙活了一整天,直到晚上才想起来,妈妈正在学校对面的招待所里等他。
彼时已经晚上八点,撒贝宁火急火燎地跑到招待所,发现招待所正在停电,而打开妈妈的房门,发现她正独自坐在黑暗的屋子里,点着蜡烛吃泡面。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某个片段被无数次想起。那个片段,只在生命中出现一次,就会在往后的回忆里无数次地激活。
昏黄的烛光里、吃泡面的妈妈、异乡的招待所,在一刹那深深烙进撒贝宁的记忆。
从此,撒贝宁的青春里,并不只有欢声笑语和轻舞飞扬,还有伴着烛光摇曳的愧疚和忧伤。

看着这一幕,撒贝宁突然站在门口放声大哭,愧疚、懊恼的心情一股脑涌上心头,那一晚,无论妈妈怎么哄,他都无法停止哭泣。
撒贝宁说:“就在那一瞬间,我觉得我长大了。”工作之后,撒贝宁越来越忙,除了担任《今日说法》的主持人外,他还常以嘉宾主持的身份出现在多档节目中,并在各大综艺晚会上频频露面。那时为了能够与父母多些团聚的机会,他做了一件后来被自己称为“这些年最后悔的事情”:在2005年,将父母从武汉接来北京。但是后来撒贝宁发现,把父母接来北京与让他们生活在武汉,对自己而言并没有太大区别——忙碌的工作,依然让他没空陪伴父母。
但对父母而言,他们却远离了老朋友、老同事、以及家里的亲人,来到一个陌生、匆忙的城市。
父母以为能够天天和子女在一起,然而大多数时候,偌大的家中还是只有两位老人四目相对,十分寂寞。

那时撒贝宁总想着,等到日后不忙了,一定好好陪陪父母。然后,世事无常。2013年,撒贝宁的母亲因为突发脑出血,被送往医院。撒贝宁始终记得,母亲离世前最后的样子,彼时她已经不太能说话了,但依然紧紧地盯着撒贝宁。
撒贝宁趴到母亲跟前,问她:“妈妈,你想说什么啊?”
母亲看着撒贝宁,对他说了这辈子最后一句话:“不要感冒了”。
那之后不久,母亲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走了之后很久,撒贝宁有一次在家中收拾东西,找到了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铁盒子。打开盒子后,撒贝宁发现,母亲把他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的所有学生手册、成绩单、录取通知书都仔细分类收好,整齐码放在盒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