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于戴锦华而言,是一种语言,她在用光写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戴锦华一直从事电影领域相关研究,并参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
这是一位自带强大气场的女性,讲起话来逻辑清晰、自信十足,深受学生的仰慕。在北大,学生们都喜欢喊她“戴爷”,足以见得这位女教授的个人秉性。
这次,62岁的戴锦华应抖音之邀,作为「开学公开课」第一位直播嘉宾,她中气十足地讲述着自己的电影内心世界。
直播内容一如既往的旁征博引,富有生命力,像极了电影艺术本身,对生活强有力的介入。
戴锦华热衷于在集体狂热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对于当下一些粗制滥造的电影作品提出一针见血的评论,“责任不在观众,而是影视资本的高度垄断”。
提到“流量”一词,戴锦华称不能让流量主导文化生产,这样会封闭太多可能性,当下流行文化追求的多数是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是把原来资本逻辑的东西极端化与外在化。
知识并不崇高,但知识是严肃的。
在她看来,电影是沉浸式的艺术,成功的电影会让我们丧失判断,我们把自己投射到电影中,混淆真实与虚构、混淆自己与他者。
戴锦华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于电影院中剧透的观众,她吐槽起来直言不讳,认为这是不可饶恕的。
在影院中看电影,其实是在人群中享受孤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这种独特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她的毫不留情,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
很多青年导演在自己想学电影却无处入门的青葱年华,戴锦华的公开课和电影专著是他们生活中珍贵的慰藉。
编剧史航曾形容自己“很愿意在散场的时候马上凑到她身边,就像一个亲信、小人、佞臣”。
在这场直播中,她以“电影于我”为主题,向热爱电影的朋友们介绍自己近四十年来,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理解,对于电影的爱,对于电影的期待,对于电影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