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粤明的人生,是被一分为二的。
前半段,他被命运推着走,后半段,他推着命运走。而中间的分割点,是那场几乎已经成为他人生标签、也差点将他打倒的婚姻。
2012年,在与董洁那场“离婚风波”之后,潘粤明有几乎长达5年的时间,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
当人们几乎要将他遗忘时,他又凭借《白夜追凶》《龙岭迷窟》《云南虫谷》等几部大热作品,再次回归。
只不过,再次出现时,他的形象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白衣少年,而是一个“有些慈祥”的中年男人。
曾经的经历几乎让潘粤明的人生发生了某种颠覆——过去,他在采访中聊游戏,聊足球,聊自己最近看了什么动漫。
而如今,他在采访里讲饮茶,讲水墨画,讲自己能够在29秒内背诵完一遍《心经》。
对于曾经的那段婚姻,他几乎做到了闭口不谈:“一路走来,也是活该”;而对于自己的事业,他说:“我不知道自己在这个行业里,能活多长时间。”
人到中年,触底反弹。潘粤明心中常怀感激,却不再有危机,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担忧只有一个——“瘦不下来”。
活到47岁,潘粤明或许早已不再害怕“摔倒”。毕竟,在他的人生里,摔倒并不可怕,只要还能站起来,就算赢家。


北京男孩潘粤明生长在胡同里。
有很长一段时间,“胡同”都是潘粤明人生中的计量单位:从家到学校,要穿过3条胡同,从学校再到炸酱面店,要穿过1条胡同。
而从他读书的北京师范大学到中央戏剧学院,要走2条胡同。
生活在胡同里,潘粤明的世界变得又小又透明——一起长大的都是同一拨人,学校就在家不远处,谁今天考试没及格,谁今天在班里又被罚站了,通常人还没回到家,消息就会传回家中。

潘粤明小时候
偶尔,潘粤明还会和好友一起从家里偷几毛钱,跑去街角的商店里买几张画片回来拍,拍到两手发黑、天也发黑才肯回家。回家之后,不免一顿打:“我爸拿鸡毛掸子抽我,发小他妈拿鸡毛掸子抽他,因为我们住在对门,院门都是开着的,我俩就一边被揍,一边哭着看对方。”回忆起小时候,潘粤明说自己:“有点混,有点拧,还有点内向。”

16岁的潘粤明
有一年高中暑假,潘粤明在家中翻报纸,看到北京儿艺正开办暑期表演班,潘粤明琢磨,或许这种班能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于是和父母商量了一下,潘粤明就报上了名。
表演班一周上2次课,上课的主要内容多数时候都是演技培训。彼时儿艺的一个演员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方世玉》里当副导演,于是便以“社会实践”的名义,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去剧组里做群演。
回头看,在一定程度上,这成为了潘粤明演艺生涯的开端——虽然只在电影里扮演了一位家丁,但他却感到了拍戏这件事的乐趣。

电影《方世玉》中跑龙套的潘粤明
因为这次表演,他又获得机会,在94版《三国演义》中扮演了孙权的儿子孙休。
从那时起,他就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演员。

94版《三国演义》中20岁的潘粤明
那一年是1994年,潘粤明刚满20岁,他常常会骑着父亲给他买的山地车在整个北京四处乱窜,许多年后回忆起来,潘粤明说:“那是我人生中最自由的时刻。”
潘粤明常以“典型的70年代出生的北京孩子”来形容自己——这一代孩子们都是看着王朔、莫言与刘恒的书长大,所以骨子里多少会有一点叛逆和自嘲的东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