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恐怖数据常常被忽略。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000 万17 岁以下青少年受到情绪压力和行为障碍的困扰。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 7.4%。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可能就有1个存在抑郁症状。与之搭配的另一个恐怖数据是:
其中,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在社会单位中,孩子是最为敏感、脆弱的部分。他们无力应对情绪的折磨、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
。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三位身患抑郁症的孩子,笔者发现了这一问题的一个小小侧面:在未成年人抑郁症的病因里,永远有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
罹患抑郁症的孩子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个“生病的家庭”。我们该如何养育和保护我们的孩子?
这一次,希望这个问题不再被忽视。
2021年8月,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下午,15岁的潇潇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江苏昆山的一家精神卫生中心。
走进诊室之前,父亲仍不依不饶在门口再三嘱咐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含糊其辞一点,做题要选择偏积极的答案,如果问你现在状态怎么样,记得答‘还不错’,听见没?”
潇潇该念高一了,距离开学已不到1个月。父亲四处托关系,打算在本地找家医院为她开一张复学证明。
潇潇目前的精神状态,达不到复学标准。她认为自己失去了学习能力。
“每天昏昏欲睡,而且特容易急躁。之前,解数学大题时,安安静静在原地坐个十几二十分钟都没问题,现在只要看到桌子上摊开的课本就头痛欲裂,根本5秒钟都呆不下去。只想离开。”
两周前,她躲在自己不足6平米的卧室里,用一把美工刀在自已左手的手腕上来来回回划了上百刀,刀刀见血。“我不能去上学!”
她竭尽全力冲着门外的父亲大喊。因为常年服药,她浮肿的身体此刻正微微颤抖,小脸涨得通红,几缕长发粘在额头上,眼泪糊了满脸。
父亲推门进来,他的脸上没有表现出任何诧异。“不能再继续耽搁下去了,你得上学。”
潇潇突然冲上去,一把抓起父亲的胳膊,用力狠狠咬了下去。面对父亲的冷漠,她更愤怒。她继续用美工刀划拉自己的胳膊,血渍顺着小臂滴在地板上……
继母拿着急救箱进来,熟练地为她消毒、包扎伤口。身体的痛苦让潇潇的意识逐渐回笼。她瘫坐在地板上。
与抑郁症对抗的第4年,潇潇还在“谋划离开”。
潇潇
潇潇有两个家。一个在河南开封,一个在苏州昆山。生母离世时,潇潇小学刚毕业,在开封随姥姥姥爷一起生活。没多久,姥爷也过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