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生了你,我现在早跟着导师去国外做学术了。你看看你,现在像什么样子,放着大学不考来读大专!你就是来讨债的!”这些都是母亲的口头禅,随时随地就会拿出来念叨,比吃饭、喝水、呼吸还要自然。母亲的另一句口头禅是“这孩子,有病”。去看心理医生的提议,最早也是母亲提出来的。身为理工科硕士的母亲,对于自己的儿子一心想要跳芭蕾这事感到费解。
无论她怎么横加阻拦,总是于事无补。
小时候,母亲将他的舞裙和舞鞋剪碎、扔掉,他就没完没了地哭,用绝食、自残来反抗。
得厌食症后,母亲带他去看医生,又跑了好几家心里咨询室,他越哭越厉害。
“我们家是典型的女强男弱的家庭。我妈妈性格特别强势,家里的大部分收入也是来自她,她觉得一个男孩子这么爱哭就是有病。”
父亲是个和事佬。李康的一切教育问题,基本就是母亲说了算。“就连我有没有病都是我妈说了算,虽然医生说我得了抑郁症,让我吃药,可我有时候真的觉得,我很正常啊。我的抑郁症,完全是被我妈逼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妈妈的遥控器》
高考那年,李康打算辍学。家里的氛围让他窒息。母亲一心让他报考物理学专业。“我妈就觉得我该跟她似的,搞学术研究,或者当个教授什么的,可我对那些根本没兴趣,我就是喜欢跳舞。”搬出去“自立门户”那天,母亲脸色铁青,李康却觉得自己有种壮士赴死的孤勇。
“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自己。他有他自己的思想、观念、爱好、性格,他应该用他自己的方式,过他想要的生活,活出他自己的样子。我觉得你才应该要去看医生。”
李康用一种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冷静语调说出这些话,换来的只是母亲的沉默。母亲来宋庄住处撒气那天,母子俩大吵一架。
末了,李康的声音细如蚊蝇。“妈,你可不可以抱抱我?
“话还没说完,眼泪就先流出来了。母亲见状,再度暴走,“男子汉这么爱哭怎么行?跟你爸一样窝囊!”
“偶尔也为我加加油啊。为什么不能给我加加油?”
李康知道,无论是前半句还是后一句,母亲都没有听到。她的背影,就这么冷冰冰地消失在夜色里。而自己,只是被孤孤单单留在原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18年,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发热议,片中讲述了五个妈妈失败、恐怖而充满暴力的育儿故事。
这些带有奇幻元素或是反乌托邦色彩的扭曲育儿观,以及冰冷刺骨的语言暴力,皆来自血淋淋的现实。无法呼救的孩子,拼命控制的大人,构成了一个个生病的家庭。
而困在其中,病入膏肓且无法自救的,始终是孩子。在父母视而不见的角落里,他们正承受着本不属于自己年纪的压力和伤害,这些伤害一步步吞噬着他们。我们究竟该如何更好地爱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