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抑郁”、“重度焦虑”、“人格障碍”。在上海市某医院的精神卫生中心,面对这些陌生的名词,父亲一头雾水。“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叫你平时不要胡思乱想,少看些负面的东西,你就是不听!”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qw/62a1b45fc26b0e63.jpg)
2020年春末的一个早上,16岁的女儿小洁突然说自己心悸。母亲张雪以为这是没吃早饭闹的。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超出她的想象。
女儿突然呼吸急促、胸口剧烈起伏、身体发热、颤抖,到最后,直接昏倒在了地板上。在医院的各个科室辗转,没有检查出病因。最后去到神经内科,医生告诉张雪,这叫“惊恐障碍”。这种症状有可能是外部环境刺激所致,也有可能无缘无故爆发。与之一起到来的诊断,还有重度抑郁和广泛性焦虑。
医生将张雪单独叫到咨询室谈话,询问了几个常规问题,但张雪却一个也答不上来。
孩子平时有什么爱好?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是谁?有没有反常行为出现?和父母关系怎么样?亲子之间都有哪些互动?“孩子是最容易吸收整个家庭困难的,孩子病了,往往都是家病了,如果这整个家的病没有治好,只治其中一个人是不够的。”出咨询室之前,医生的话还萦绕在张雪耳边。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qw/de761fa602e2641f.jpg)
小洁正在服用的药物
高二一整年,小洁每天都需要同时服用3种不同的药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丁螺环酮片和扎来普隆分散片。这三种药分别是用来治疗惊恐障碍、缓解焦虑情绪和帮助入眠的。
高三开学后3天,小洁告诉母亲自己要休学。“念不下去了,每天都很困,注意力也不集中。”
母亲张雪不解,但依旧只能照办。女儿成绩不算差,在普高里,她的名次一直维持在年级前100名内。她不明白这样的孩子会有什么烦恼。办完休学手续后,女儿赋闲在家,却一天比一天宅。
“除了吃饭喝水,她根本不出房间门,也不知道窝在里头干什么。”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qw/43655baea0c39287.jpg)
小洁的诊断报告
张雪有两个女儿,小洁是大女儿,小女儿丛丛刚上小学一年级,正是需要陪伴的年纪。她将一天之中的绝大部分精力花费在了小女儿身上,辅导孩子功课、送孩子去兴趣班、接送孩子上下学……在上海一带,丈夫算是“体面人”,经营着一家保险公司,底下管着几十号人,每天忙于应酬,同家人聚少离多。
“家里生活条件一直不错,我们在经济方面也从没亏着她,她有什么好忧愁的呢?”在生病前,张雪甚至丝毫没有察觉到,女儿小洁一提起父亲,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我害怕看到他。”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qw/1284cf0c484d8e56.jpg)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在女儿小洁眼里,父亲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
他一年中大半的日子在出差,仅有的在家的日子,似乎从未给过三母女什么好脸色。菜咸了、拖鞋找不到了、卫生间手纸用光了……父亲怒气的来源,皆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份暴戾,会一次次演变成口不择言的狂骂,甚至是砸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