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华为的总机是一个有着密密麻麻键盘的平板,足足有一张办公桌那么大。每当电话响起、红红绿绿的信号灯不停变幻闪烁时,孟晚舟就会手忙脚乱、浑身冒汗。
但那时,没人知道她的身份,也没有人对她报以同情。
日复一日琐屑而高压的工作,曾一度让孟晚舟喘不过气来。然而父亲和工作都从不为她“开绿灯”。
从学生时代伊始,任正非就对女儿很严苛。孟晚舟一直很想出国留学,但都被任正非阻止。1996年,华为第一次参加国际通讯展,孟晚舟随团去了莫斯科。这是24岁的她第一次出国。
在一次访谈中,任正非曾向记者透露:“她在华中理工大学读硕士时非常节约,我给她10000块钱,她读完书退回9500元。”
孟晚舟所需要承受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在华为内部,孟晚舟的职责众多——她做过秘书、协助过销售和服务部门,负责打字、制作产品目录、安排展览会务等等。后来的日子里,面对媒体,她常将自己形容为“华为早年仅有的三个秘书之一”。
秘书其实就是“打杂的”。
严父任正非告诉孟晚舟:“社会阅历的第一条是对人要有认识,而打杂有助于积累这些经验。”
相信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都能意识到任正非的这句话,是有多么正确。
而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这种爱,算不上温柔,却能让一个年少的女孩,在残酷的商业社会,慢慢成长为一个从容大度、泰山崩于前而不改面色的铮铮强人。
这种爱,跟某些企业家安排孩子在家族企业平步青云、或一掷千金为孩子买豪车,是不一样的。
“家人永远不会进入接班人序列。”
任正非口中的家人,指的是现任华为首席后勤官的弟弟任树录,曾任华为财务副总的妹妹郑黎、曾任华为旗下慧通公司董事长的儿子任平,和时任华为首席财务官的女儿孟晚舟。
在2013年的一次持股员工代表大会上,任正非描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接班人形象——视野、品格、意志以及对价值评价的高瞻远瞩和驾驭商业生态环境的能力。
“这些能力,我的家人都不具备。”
5年后的春天,“家人永远不会进入接班人序列”被任正非亲手打破。
在2018年初的董事会上,任正非正式辞任华为副董事长,继任者是他的长女孟晚舟。
去清华演讲时,孟晚舟曾借用培根的话,说“黄金时代,就在眼前”。她也用近似任正非那般坚定果决的决策力和一系列杀伐果断的实际行动,为她和华为的黄金时代写下注脚。
孟晚舟正式成为“孟总”,“孟总”却并非一日练成的。
1998年,孟晚舟在华中理工大学就读完会计专业后回到华为,任职于财务部门。
5年的底层历练之后,从2003年开始,她尝试建立全球统一的华为财务组织:包括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财务制度和IT平台等。
她也先后担任过华为国际会计部总监、香港华为财务总监、账务管理部总裁、销售融资与资金管理部总裁等职。
回忆起从事财务工作的源头,孟晚舟再度联想到1996年的莫斯科之旅。那年,她在国际通讯展上见到了有生以来最多的卢布。
“一叠美金居然换来好几十捆卢布,我和同事连数都不敢数,抱起来就往宾馆狂奔。回到房间,锁上门,我们才发现少换了100美金的钱。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汇率’的放大效应。”
2011年,凭借在财务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孟晚舟正式出任华为CFO。这一年,她39岁,负责华为的财务工作已经满13年。
2016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高达5215亿人民币,是BAT三家的总和。其中,孟晚舟的全球统一的财务系统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