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霜降补冬 话冬季养生

常驻编辑 二十四节气 2021-07-11 霜降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时令:霜降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九月中(指阴历),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注意保暖 保护肠胃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渐低,时有冷空气来袭。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同时,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护胃肠功能。外出时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因为吸入冷空气而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破坏肠胃黏膜的防御屏障。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心静平和 远离悲秋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从藏象说来看,肺与秋气相应,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所以还应注重调摄精神养生。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的养生素质,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劳逸结合 耐寒力强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秋季昼夜温差变化比较大,运动能给身体以良性的刺激,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容易适应进入冬季后的气候变化。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慢跑、散步、登山、太极拳等,适时有度地进行。此外,还需顺应“春困秋乏”的生理反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饮食养生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此节气在五行中属金,在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中属肺。根据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民间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进补要以“润燥、固表、益气”为主。如蜂王浆,比较适合身体虚弱的老人,早晚各服一次,对促进睡眠和通便有一定好处。如果是40岁以上的女性,适当吃一点蜂王浆,还能使皮肤光洁细滑。如西洋参,它是滋阴、生津的,对于肿瘤病人、术后病人、白细胞低的患者,西洋参可以帮助增强机体免疫力。其他的慢性病如糖尿病人也可适当吃点西洋参。高丽参性质较为温热,适合手足发凉、怕冷、脸色发白的人,但有痰多、面红耳赤、急躁、口渴、口苦、大便干燥等症的人就不适合。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霜降时令饮食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此时节宜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饮食品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洋葱、藕、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橄榄、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等都比较适宜这个时节食用。若想收敛阳气可在饮食中适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子、醋等酸味食品。若无风寒天气或体内没有凉寒,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表发汗的食品,如大葱、生姜、辣椒、芥末等。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霜降养生二、三事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天气干燥,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就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此时节被称为“多事之秋”。因此,养生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咳嗽、哮喘易复发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霜降过后由于空气干燥和气温下降,是易引发咳嗽、哮喘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KPq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 霜降养生 关注这4点再也不怕生病了
  • 霜降节气有哪些习俗
  • 霜降以后如何应景养生 盘点养生食谱大全
  • 霜降时节话养生 保护脾胃是关键
  •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五行人的霜降养生
  • 霜降时节可多吃这些蔬菜和汤品
  • 2021霜降下霜预示今年是冷冬吗
  • 过了霜降天气还热吗2021
  • 霜降这天 你只能吃下这碗东西
  • 霜降过后种什么菜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