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845年后,铁路热潮不断升温,报纸上充斥着铁路公司诱人的招股广告。新上市的铁路公司只将少数股票拿到市场上发售,人为制造供不应求的局面。报纸大肆吹捧加上经纪人的抬价,一旦股票溢价交易,创办者就抛掉手上保留的股票获得暴利。全国上下,无论身份显贵或是卑贱,有学识或是没文化,都被卷入其中,为铁路而痴狂,惠灵顿公爵、著名作家勃朗特姐妹等知名人物都未能幸免。到8月末,投机接近高潮。一些铁路公司的认购凭证转手便可获利5倍,而以铁路公司股票做抵押的贷款利息高达80%。赫德森的名望和财富也在1845年到达顶点,他当选为英国下议员,大量购置田产和豪宅,甚至为自己家建了火车站和三公里长的专线。
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狂热所导致的不良后果逐渐暴露。随着铁路修建的展开,铁路公司开始催缴股票认购的余款。到10月初,为应付催缴,投机者不得不减少持股,股价因此开始下滑。英格兰银行担心黄金储备减少,将利率小幅提高0.5个百分点到3%,暗示了铁路狂欢的终结。随着认购凭证的溢价蒸发,铁路崩盘的传言顺着铁路迅速从伦敦传到各地交易所,致使这些市场陷入瘫痪,连累那些一直支付红利的铁路公司也乏人问津。不过,1845年10月的恐慌过后,铁路建设的狂热依旧在持续,进一步加重了认购余款催缴的负担。随着施工的进行,资金不断流出正常商业渠道,用于支付土地、铁轨、木料及劳工费用,原本用于其他工业和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钱也都被铁路投资侵占。1846年,夏季作物欠收,经济形势开始恶化,当年全英国投资铁路上的钱抵得上英国的出口额,比英国政府的税收还要高得多。
少数保持了清醒的媒体,如《泰晤士报》、《经济学人》等开始质疑铁路所需的资金将从何而来?它们抨击赫德森的做法,并对泡沫破灭的可怕后果提出警告。四面楚歌的赫德森不得不继续采用作假和派发红利的方式掩饰亏损。1847年,英格兰银行再度提高利率至4%。到1848年,“击鼓传花”的游戏终于结束了。1850年1月,英国铁路股票价格相比最高点平均下跌了85%以上,总市值尚不及已投入资本的一半,成千上万的普通股票持有者破产。赫德森的铁路王国轰然倒塌,此前种种不端行径被揭露,在偿还了挪用的公司款项后,他逃离英国避债,还曾因欠债不还被捕。1871年冬,这位曾经的英国首富、“铁路大王”凄然去世,身家仅余200英镑。
19世纪英国的铁路投机狂潮始于令人信服的增长故事——铁路确实是革命性的创新,更快捷廉价的运输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于自由放任精神,英国政府极少干预,铁路系统的发展完全交给私人企业。铁路的预期增长被过度乐观的人们严重高估,在盲目的乐观中,不受控制的扩张留下了一个杂乱的铁路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伦敦与彼得伯勒之间居然建了三条铁路,实际上只要一条就够了。铁路修建过多导致竞争加剧,铁路的平均收入迅速下降,很多后期修建的铁路一直回报甚微,到汽车问世后遭到淘汰,资本被严重浪费了。而几乎同时进行的法国、比利时等国的铁路建设则由于政府的及时果断参与而避免了失控局面的出现。
对新奇的东西和财富感到兴奋或许是人的本性,贪婪、盲从和恐惧也是难以克制的,创新、创业的激情与投机的狂热总是相生相伴,由此必然导致市场力量的自由放任与政府之手的调控监管之间的权衡。令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的“信息革命”和互联网泡沫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百余年前历史的重演。(文/周彩霞)
参考文献:
[英]彼得•杰伊《财富的历程:华尔兹舞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英]爱德华•钱塞勒《金融投机史:资本的游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罗伯特·Z.阿利伯《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六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吴军《文明之光》,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