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一部战争片?还是名垂影史的悬疑惊悚片?
克里斯托弗·诺兰曾谈到自己和“御用”配乐师汉斯·季默的关系——
我们非常相爱,虽然经常跟猫狗打架一样不可开交,但好在结果又非常富有创造性。我们就像是兄弟一样相爱相杀。
在《敦刻尔克》里,这对“兄弟”又一次实现了影史上最为精彩的合作。
在第一次刷《敦刻尔克》时,我有这样一种感受:
自己像是身不由自地被推进了一个强劲的漩涡,一方面被折磨得坐立不安,想要逃离座位,
另一方面又被牢牢地按在座位上,情绪越来越紧张而高涨,欲罢不能。
在真实、阴沉、冷漠、恐怖、机械的战争图景中,不断反复增强的视听压迫中,我随着片中的角色一起体验濒死之感。
那么,为什么我会说《敦刻尔克》注定是一部名垂影史的悬念惊悚电影?
今天就从影片的视觉原理和听觉效应两个方面与大伙儿细细道来!文章内容较长,希望大家多多转发、收藏,细细品读。
先从视觉说起。
色调阴暗冷峻,构图上充斥这各种倾斜与锐角,传达着危险的意味。
敦刻尔克海滩上的士兵们很少说话,他们在沉默中等待着可能被屠杀的命运。
海上的救援力量和空中的飞行员,在各自狭窄的小小方圆内迎击着死亡。
诺兰的目标很明确——
把观众放到主观位置,让他们感觉自己正沿着敦刻尔克的海滩逃命,正窝在‘喷火’战斗机里跟敌机缠斗,或者是在英吉利海峡上的一艘小艇里。
确切地说,我们不是被诺兰“放”到战场上,而是“按”进去的。
《敦刻尔克》的每一秒钟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异常煎熬,也十足欣快。
压力、压迫、压倒,这就是《敦刻尔克》给我们带来的观影体验。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该如何营造真实?
《敦刻尔克》的观影体验,建立在一种“化繁为简、去伪存真”的朴素哲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