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母婴 > 宝宝饮食

宝宝喝奶后突然暴毙 有没有娃都应该看看

常驻编辑 宝宝饮食 2021-07-10 宝宝

9月16日晚上9点10分左右,江苏省扬州市一院东区医院急诊,一名7个月大的男婴经抢救无效死亡。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记者了解到,婴儿是其父母从杭集送来医院的。据目击者称,当晚8点30分左右,夫妻两人抱着孩子到医院,边跑边喊“救命”。当时孩子脸色发紫。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据了解,这名男婴只有7个月大。当天晚上,母亲给孩子喂了奶。过了一会儿,孩子突然咳嗽了几下,随后便开始出现呼吸不畅、口鼻向外冒奶的现象。家长赶紧将孩子送往医院。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经过医生40分钟左右的抢救,孩子依然没有生命体征,医生遗憾宣布其死亡。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孩子为什么会呛奶?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呛奶对小婴儿来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通常有两个原因: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第一个原因是胃的内容物通过食道反流出来以后,孩子呼吸时刺激了喉部,或者部分进了气管,引起了强烈的反射,导致孩子咳嗽。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第二个原因是孩子在吃奶的时候,因为气管封闭得不好、喉软骨软化的情况下,吃奶时有少许奶进入了气管内,引起了孩子剧烈的反复咳嗽。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严重的呛奶可能导致奶液刺激呼吸道,出现炎症的反应,但绝大多数情况,不会造成这样的问题,只要呛奶解决了,情况就会恢复正常。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宝宝呛奶怎么办?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1、严重呛奶 抓住4分钟急救时间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宝宝一呛奶,不要急着解决卫生问题,应该先观察宝宝的哭声和面色,如果宝宝出现嘴唇或面部青紫、呼吸困难等情况,这表示宝宝的情况非常危险,应该立刻拨打120,并且进行急救。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急救小Tips:呛奶最佳抢救时间仅4分钟,父母应立即让婴儿身体平躺并侧卧,用手拍宝宝的背。手掌微窝,拍在背部要成空心巴掌,引起宝宝身体的震动,从而使宝宝吐出呛入的液体。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2、轻微的呛奶 进行体位引流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宝宝呛奶只是出现咳嗽(没有出现脸色青紫)程度比较轻,可以让宝宝俯卧在大人的腿上,上身前倾45-60度,并用力拍打背部4-5次,利于气管内的奶引流出来。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3、清理口腔、鼻腔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当宝宝吐出呛入气管的奶后,用干净的纱布缠住手指后伸入宝宝的口腔,将奶汁清除干净,避免宝宝吸气时奶汁再次被吸入气管。然后再检查宝宝的鼻腔!如果鼻腔处有残留的奶液,用洁净的棉签轻轻拭去。切记,首先清理口腔,然后清理鼻腔。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4、再次确认宝宝的情况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处理完以上三点后,要再观察宝宝的情况: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这个时候宝宝哭声洪亮,脸色涨红,说明宝宝的呼吸道已经通畅,基本无大碍了;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宝宝有哭声但声音比较微弱,就可以使用掐脚板的方法让宝宝大声哭喊,用力哭喊的同时可以利用肺部气体将奶液冲出气道,恢复呼吸道通畅。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怎么避免呛奶?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1、不要等宝宝饿了才喂奶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不要等宝宝已经很饿了才喂奶,因为宝宝吃奶会太过着急,容易出现呛奶。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2、控制出奶量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如果是采用母乳喂养的宝宝,在哺乳前妈妈应该检查乳房涨奶程度和排奶情况,如果奶量过多,可用拇指和中指按压乳晕四周,控制出奶量,避免奶冲太厉害造成宝宝呛奶。一次吃奶时间控制在20分钟为宜。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3、不要让宝宝平卧吃奶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母乳喂养宝宝应斜躺在妈妈怀里(上半身成30-45度),不要躺在床上喂奶。人工喂养的宝宝吃奶时更不能平躺,应取斜坡位,奶瓶底高于奶嘴。平躺吃奶很容易让奶液倒流进入气管。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4、让宝宝安静吃奶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宝宝吃奶的时候不要打扰他,在这个时候逗乐宝宝,宝宝一笑,会厌打开气管打通,就很容易发生呛奶。同样的道理,也不要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喂奶。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5、注意无声呛奶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有一些呛奶是无声无息的,所以宝宝吃奶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呼吸、脸色和表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就能早点脱离危险。RqZ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 蚕宝宝怎么养?如何喂养蚕宝宝?
  • 宝宝毛衣编织款式?儿童毛衣编织款式
  • 毛线编织宝宝鞋?毛线拖鞋的钩法
  • 带宝宝出门旅游需要准备什么?
  • 亲子游如何让宝宝玩得开心?
  • 曼陀罗花有毒吗?家里有宝宝能养曼陀罗花吗?
  • 滴水观音有毒吗?家里有宝宝能养滴水观音吗?
  • 家里有宝宝能养观音莲吗?观音莲的养殖方法
  • 家里有宝宝能养橡皮树吗?橡皮树有毒吗?
  • 家里有宝宝能养含羞草吗?含羞草有毒吗?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