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最好是要能继续工作。这是接下来的时代必然的走向。」
「妈妈希望妳能结婚生小孩,也希望妳能尽情地工作,对人生感到充实。」
像这样,母亲们并没有否定自己一直以来的人生,却期待女儿能尽情地去工作。
社会学家上野教授指出,由于母亲无法否定自己的人生,因而将与自己的人生互相矛盾的期待加诸于女儿身上。再加上,受到母亲耳提面命「妳应该结婚生子」、「妳应该开拓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影响,女儿由此感受到母亲的内在分裂(上野.信田 二○○四)。体贴母亲的女儿们、为此感到沉重,却也想要为母亲实现她的愿望。
日剧《月薪娇妻》以喜剧的形式中为基础,加入现代社会状况,并将「以爱为名的免费劳动」这个问题凸显出来。或许在对女性人生密切相关的这个问题上,能引起跨世代观众的关心与共鸣。
专栏补充:家事与育儿算是劳动吗?
家事与育儿是劳动的一种,但是一种不会获得报酬的劳动。从这样的性质来看,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无偿工作、无偿劳动或不支薪劳动。同一个人在外以工作的形式料里煮饭的话,有薪资可以领取,相反的,如果是在家中为了家人而料理,则没有薪资可领。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工作内容并无法区分出何者属于家事、何者不属于家事。在此用两种比喻来说,一是在住家附近的熟食店购买马铃薯色拉,带回家装盘端上餐桌,一是在家里自行烹煮马铃薯色拉,装盘端上餐桌,两者的味道或有差异,但工作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其决定性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在外付钱请他人料理,后者是自行购买食材在家料理。
从前的人们会在自家生产、加工与消费各式各样的食物。自从农业社会演进为产业社会与都市社会后,曾几何时的自制自销演变成委外制作与买卖。等到近代化社会成型,市场化更进一步发展,工作区分为「可以贩卖的」与「不可贩卖的」,在众多劳动工作中,无法被市场化的工作就属「家事」。(落合 一九九四)。
上述所提到的要点经过社会上的「家事劳动论争」中而越来越明朗。在日本自1960年代开始,发生了「第二次主妇论争」(别名「家事劳动论争」),大家开始讨论「『主妇所为之家事』这项劳动明明有益于大众,为何毫无价值产生(难道无法得到金钱上的对价关系吗?)」。(妙木 二○○九)。在欧美各国,以英国为中心,在七○年代人们也曾热中于家事劳动论争,并由意大利发起「家事劳动,请支薪」。
在这里有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将有报酬的工作分配给男性、将没有报酬的工作分配给女性。也就是说,用性别角色分割出「男性在外工作赚钱,女性在家负责家事与育儿」这项分工。就算是烹饪料理这个行业,在外领薪的厨师,男性占绝大多数,而在家庭中为了家人烹饪者则多为女性。
甚至对于将主妇在家为了家人所做的家事与育儿视为理所当然,有个揶揄的说法是,这是份包三餐还包午睡的工作。社会学家仁平典宏曾经这么评论:「送丈夫出门去职场、培育未来社会栋梁的孩子,这些事绝对不是『无益于社会』。」
那么,若要追究到底为何这些为了家人而做的劳动会得到这么低的评价,问题就在于支付薪酬的雇用劳工强势占据了劳动市场。那些无偿的劳动并不是因为自身毫无价值而不属于雇用劳动。相反地,正是因为不属于雇用劳动而无法显现出价值。也可以说,「劳动的王国是雇用劳工的王国」。我们现在正面临的状况是,正规的雇用劳工更优于无偿劳工这个阶级制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