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先贤早就告诫我们:“知己知彼!\\\\\\\”以伟大思想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教育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强调人们认识和塑造自己的重要性。是否是“人性本善”之说。或性恶说、善恶参杂说、性空白说等,都是古人对性的初步认识,堪称性学的萌芽。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却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在黑暗的欧洲中世纪。科学成为重学的侍女,性学研究处于十分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的状态。
近代以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新的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融合运动也愈演愈烈。在这样的情况下。性学开始作为一门科学登上历史舞台。《海蒂性学报告》《金赛性学报告》、福柯的《性经验史》、埃利斯的《性心理学》、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人类性反应》等作品。象征性问题正式并进一步成为科学家的研究对象,性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慢慢来到这个世界上。与其他学科相比。性学来得太晚了。在我国,张京生、潘光旦等人研究性学较早,主要是介绍和整理国外性学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性观念正在逐渐向文明的方向转变。l990.我国第一本以性教育为宗旨的科普杂志《人之初》正式创刊面向社会发行,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1997年发行量达100万册,高峰时达到180万册。2002年发展为半月刊。现在,她已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之一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普期刊,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我国第一本关于性的学术期刊《巾国性科学》杂志。创刊于1992年,历经十年内审,于2002年正式获批为国内外刊物。可见我国性学理论研究起步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