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注重孩子自律性的阶段性培养
培养自律,也需要循序渐进。
一点一点来,才不至于激发孩子的逆反心。
比如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设定能够完成的任务量,随着孩子的成长再一步步做调整。
3、自律源于孩子的自我认可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曾说:“家庭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觉得他很厉害,而不是你很厉害。”

父母在帮助孩子养习惯的过程中,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比如孩子偶尔一次没有做好,不要立马就冲孩子发火。这样不但对培养自律没有任何帮助,还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想让孩子把自律这件事坚持下去,父母要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到价值感,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自我产生认同感。

第二阶段——环境“他律”
《儿童心理学》中写道:“当孩子明显遇到了困难时,成人应当立即提供帮助;当孩子干得很好时,成人应该减少帮助,逐渐降低对这一过程的干扰。”
父母用他律帮孩子自律,只适用于初期阶段。
当孩子做得比较好一些后,还是要选择及时退出,让环境去“逼”着孩子自律。
这里的环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通过创造的外在他律环境,来约束孩子做到自律。
比如,朋友间的互相督促鼓励,家里给孩子创造的适合学习的环境或氛围等。
今年以679分、660分被清华录取的双胞胎兄弟曹业淳、曹业涵,他们的母亲接受采访时说,兄弟俩从小一起学习,遇到问题后,就会一起想办法争取做好。
这种互帮互助的状态,让他俩能互相督促一起成长。

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儿童并不是被动地依赖成人的指导,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而且大量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通过在和同伴的互帮互学时得到显著的提高。
就像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可能自己的自律性不是很强,可是在和自律性强的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后,或者家里父母做好自律的榜样后,孩子的自律性会有很明显的提升。
其实这就是通过外部环境,约束和刺激孩子,让他们被动自律。

第三阶段——信念“他律”
教学多年,观察了很多孩子,发现决定孩子最终成就高低的,不是他能不能做到自律,而是他能不能做到持续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