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关心,会抑制孩子的生命力
节目《少年说》中,一个叫罗俊杰的男孩,站在天台上向楼下的母亲大声喊道:“妈,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从上小学开始,妈妈要求他每天吃一个苹果,直到小学毕业共2190个苹果,小学毕业后,妈妈又要求他每天一个鸡蛋,就这样,他整整吃了一年半的鸡蛋,共547.5个鸡蛋。他一个不落,全都记在心里。电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由于体质原因,不能喝牛奶,一喝就吐,家里人还总是给她递牛奶,告诉她“喝牛奶对身体好”。这些事例,不但暴露出家庭中孩子的弱势地位,连自己不吃什么都决定不了,也反映了父母过度关心孩子,以致于直接忽视孩子真实感受的错误教育方式。
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有这个通病:总觉得孩子不懂事,把自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看不见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比如:孩子爱吃苹果,想买苹果吃,家长却认为草莓更有营养,让孩子买草莓。孩子不愿意,家长就骂孩子:“真是不识好歹。”孩子喜静,更喜欢待在家里,看书,画画,家长觉得多出去旅游对孩子好,不顾孩子的厌烦,非要带孩子出门,结果孩子玩得并不开心。家长认为自己是关心孩子,殊不知,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忽视和否定,家长看不见自己的感受,也不在乎自己的想法,自我价值感低。在家长的逼迫和控制下,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意志做事,缺少对生活的掌控感,内心压抑,很不快乐。这种过度关心,也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孩子满腹怨气,家长觉得孩子不懂事,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圣贤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即使自己很喜欢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这项原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重要。你所喜欢的事物,不代表孩子也喜欢;你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不代表孩子也是这么想的,更不代表孩子做了你期待的事情之后会觉得开心、满足。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真实地生活、成长的孩子,才能真正地活出生命力、创造力,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会人生的幸福。关心的前提,是看见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家长不要让自己的感受覆盖了孩子的感受,否则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

03
过度关心,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差,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表现为上课跑神、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写作业不专心,小动作多,磨蹭······事实上,孩子的注意力会随着年龄不断发展,正常情况下,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注意力会不断提高。因此,相比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更关键的是从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不被破坏。
生活中,家长许多过度关心孩子的行为,就会对孩子的注意力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动不动就去嘘寒问暖,给孩子送水果、倒水;孩子堆积木、画画、玩沙子的时候,在一旁指手画脚,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甚至直接动手帮孩子做······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时,家长的突然打断、干扰,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破坏了孩子专注做事的体验,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