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教是至理名言,然而,身教就真的是不言之教吗?
身教重在行。东坡的乐观生活方式是一种身教;岳飞的精忠报国是一种身教;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也是一种身教;雷锋的助人为乐同样是一种身教;这些身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包括我们的孩子。
前面提到的身教是公众的身教,对孩子有影响,但不那么具体,也没有那么深刻。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一般指教师与家长的身教。当然教师与家长诚实,孩子大概率诚实;教师与家长仁爱,孩子多半不会粗暴;教师与家长积极乐观,孩子多半不会悲观消极。这是老师与家长的身教作用。
可是,身教真的不用言语吗?身教重在行,问题是:言算不算行呢?比如,为了不让孩子背后议论其他同学,我与孩子的妈妈约定在聊天时从不议论别人,我们贯彻这个聊天宗旨,这种“言”算不算行?再比如,与孩子聊天时,贯彻以鼓励为主的原则,这算不算行?算不算身教?即言语方面的以身作则,言语方面的身教。
我想说说言就是行,行又何尝不是是言呢?言与行如同阴与阳的关系,二者同出而异名,是一体两面。提倡身教就是以言为阴,以行为阳,言隐而行显。相反,提倡言教,则言主阳,行主阴,重言而轻行。总之,言与行是一个统一体,言多则显言,行多则显行,我认为纯粹的身教或纯粹的言教是不存在的。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是身教的关键。但言要积极正确,知要是真知。从某一方面说,言与知是行(身教)的纲领,而获得正确的言与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怎敢说身教重于言教就是“不言之教”呢?
言行从来就没有分开,身教重于言教是指身教要正,即行要正。而且,重于言教不等于没有言教,是言也要正且精,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