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追逐打闹时不小心打到女孩眼角,女孩当即流泪不止。
事后,在班主任的调解下,男孩向女孩道歉,男孩母亲也在微信上与女孩父亲林某取得联系,表示歉意。
第二天,班主任在全班面前说明情况,再次批评了男孩。
原本,一起冲突就该到此为止了,但女孩父亲似乎对“男孩没有当众道歉”耿耿于怀。在两天后的放学时分,持刀进入学校犯下血案。
他以为自己保护了女儿,却只是造成了更深的伤害。
我们很难判断,这些家长所谓的“护犊子”,到底是为了孩子着想,还是单纯地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作为成年人,他们本该在年幼孩子遇到冲突时以身作则,教会他们控制好情绪和行为,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用最坏的示范,给孩子和家人惹来绵绵不绝的麻烦。
以暴制暴的“保护”,不要也罢。
孩子被打之后,不止“打回去”
孩子被打了,到底该怎么办?这些年,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层出不穷。
有一种观点曾被很多人认可:孩子被打一定要“打回去”。
但如今看来,不少家长恐怕是误会了“打回去”的含义。
所谓“打回去”,既不是鼓励孩子单纯地用暴力解决问题,也不是让家长介入其中,由家长出面“打孩子”。
“打回去”强调的是不怕事的底气与勇于反抗、表达不满的意识。
关于“孩子被欺负”的问题,李玫瑾教授在《开讲啦》里分享过这几个观点。
其一,培养“不容易被欺负”的气场。
这话虽然听起来空泛,但却是最实用的一招。很多情况下,那些被欺负的孩子往往是旁人眼中“好欺负”的对象。
身材瘦弱、害羞内敛、声如蚊呐,这些特质本身并无错,但却成了某些人眼中的“靶子”。
作为爸妈,生活中不妨有意识地让孩子锻炼身体,拥有强健的体魄,充分肯定孩子,鼓励孩子遇事发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自带“气场”的孩子,不知不觉就成了校园伤害的“绝缘体”。
其二,教导孩子不欺负别人。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孩子之间的纠纷有时造成了肉体伤害,却很难分出对错,最后“各打五十大板”的判定也总有人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