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之前,她紧紧掐住姐姐的脖子,大声嘶吼:“你一点也不可怜,我才可怜!”
在一定程度上,这造就了松子后期的堕落,因为她不想当个健康的孩子。
总而言之,
当一个「正常孩子」,裹挟在“病态同胞竞争”之下,无论是哪一种走向,终究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一切治愈,源于爱与尊重
这时问题来了,
在家庭里,父母要如何做,才能规避“病态同胞竞争”呢?
透过《奇迹男孩》中的维娅——
她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却依然深爱着弟弟,没有被卷入“病态同胞竞争”。
从她的成长经历,我看到了很关键的2点:
① 原始母爱贯注:
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现在的育儿观念中有一个共识:
孩子出生前3年是安全感形成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
所以妈妈最好稳定地、高质量地陪孩子到3岁,期间尽量不要有分离。
这个说法的源头,来自客体关系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
她认为,在良好的养育下——
孩子会在2-3岁时,把身边最重要的情感寄托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