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妈妈手册(ID:jqfans)作者:晨妈
“姥姥好,还是奶奶好?”
在孩子的成长岁月中,姥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给我们的童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姥姥慈祥的面容、温和的话语,都萦绕在我们身边。
发表《姥姥语录》的倪萍也曾说过:姥姥就是妈。
但你们知道么?
随着年龄增长,那些从小与姥姥亲密的孩子,长大后却越来越不愿去姥姥家。

有些被姥姥从小带到大的孩子,也与姥姥慢慢疏远了起来。
不由会想: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亲近姥姥???
答案不是一句简单的“白眼狼”,能给一言以蔽之。

“外孙是狗,吃饱就走”。
这是坊间一直流传的一句话,意思是无论姥姥对外孙多好,都改变不了“外”这个字。
简言之,外孙就是外孙,始终隔了一层,养不熟。
但晨妈并不完全苟同这句话,更不会将之作为孩子长大后不愿去姥姥家的原因。
在我看来,孩子长大后,越来越不愿去姥姥家,最大的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自我意识增强。
儿时,孩子很少有怕生心理,放一点零食和玩具,他能开心地玩一整天。

而且,对很多儿童来说,去姥姥家等同于走亲戚,走亲戚,则意味着会认识小伙伴,得到零食、玩具,甚至是红包。
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开始建立个人领域。
这个领域私有、不对外共享,同时,他们也越发喜欢待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
加之到青春期后,孩子开始出现叛逆心理,家人越让做什么事,他越不做。
孩子不喜欢父母对自己提要求,也不喜欢被人说三道四,要么不听话,要么装没听见。
所以,你可以联想这样的场景——
妈妈:周末一块去姥姥家,听见没有!
孩子:不想去,周末约了朋友。
妈妈:为啥不想去,姥姥姥爷多疼你,有没有点良心?
孩子:你想去你自己去,我不去......

其实,孩子不是不想去,而是家长“命令式”要求,让他产生逆反心理。
在此种心理作祟下,孩子即使想去,也会执拗到底,坚决不去。
这也提醒家长们,与青春期孩子交流时,切忌硬钢,要懂得徐徐图之,给孩子多一点自主选择空间。
多商量,少命令!
多打感情牌,少道德绑架!

有时候,孩子不想去姥姥家,问题不一定出在孩子和姥姥身上,而是周围的亲戚,给了孩子一些压力。
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便是攀比孩子。

牙牙学语时期,攀比心理并不浓厚,最多在“孩子多大会说话、走路”等问题上,闲话几句。
一旦上学之后,诸如成绩、才艺等话题,便成了每次亲戚聚会,家长互相较量的主战场。
在一部电视剧中,有一段家人聚餐攀比小孩的片段,让人感到窒息。
饭桌上,田雨岚看似抱怨儿子内向,实则反向夸奖子悠:
“我儿子只知道学习,成绩好,次次是第一,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然后又假装随口一问:“欢欢考得怎么样了?摸底考成绩考多少了?”
被孩子们的外公,让欢欢用才艺表演打发之后,她又心生一计,让子悠当场背诵圆周率。

结果美好的一场家宴,搞得大人面露难色,孩子脸上也写满了不开心。
而且你们知道么?
孩子才是攀比最大的受害者,他会从心底贬低自己,也会质疑亲友对自己的爱。
“是不是我不够优秀,你们就不爱我了。”
加之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同样,当孩子对某一场景感到难过、无处躲藏时,他也会下意识地抗拒场景重现。
而姥姥家又是家人聚餐的集中点,孩子连带着也会排斥去姥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