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在无人理解的绝境中,儿子居然学会了用抽烟、盗窃、打赏女主播等不良行为排解自己的压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
“教育的意图越隐蔽,越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
蹲下身子,闭上嘴巴,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教育才能生效。
反之,若只有居高临下地说教,哪怕父母口中的道理再正确,讲得再掏心掏肺,也不过是徒劳。
![](http://imgq8.q578.com/ef/1116/4c9c63dbbb5ea6cd.jpg)
一流父母,教育靠榜样
我曾看过一个关于山东“学霸村”的报道。
一个不足500户、人口只有1800多人的小村子里,居然出了16名博士,30多名硕士,100多个本科生,专科生更多不计其数。
几乎每一户人家,都能出一个大学生。
要知道,中国目前本科学历人口占比也不过4%。
对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村子来说,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是非常厉害了。
村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跟随着记者的镜头,我从一户人家的日常互动中找到了答案:
这家人的女儿是同济的博士。
她的父母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父亲每每忙完农活后,都会拿起一份报纸,认真阅读,并且一读就是20年。
正是父亲对于知识的重视和渴望,在无形之中深深影响了女儿。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孩子是一面镜子,会诚实地映出父母的样子。”
父母勤奋,孩子自然上进;
父母爱阅读,孩子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
父母坚持不懈,孩子也自然耐得住寂寞。
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不仅是基因和传承,更是教化与陪伴的力量。
之前,我在抖音上刷到过一位特别厉害的老爸。
他的女儿自从上了初中后,成绩就始终在中下游徘徊,还迷上了游戏。
可面对这个不够优秀的女儿,这位爸爸既没有打骂,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毅然决定要陪女儿“重上一次初中”:
于是,他每天和女儿一起学习、做题,起得比女儿早,睡得比女儿晚,还根据女儿的学习情况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方案。
平日里,爸爸坚持接送,放学后跟女儿交流白天学到的知识点。
不仅如此,他还戒掉了看剧、打游戏等习惯,把原本用来娱乐的时间都留给了孩子。
他更是将自己的关注列表,取关到300人以下,减少与外界不必要的联系。
很多时候,孩子就像一颗种子。
你种下的是暴力、说教、控制,得到的就是竹篮打水、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