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自建一栋楼,只为放10万件嫁妆,她凡尔赛21年后,成中国非遗大使
一代人的记忆逐渐模糊。

从窥探“上海布事”开始,
与世无争的何永娣就开始变得焦虑起来。
20多年前的上海,浦东建设正如火如荼。
无数老屋被拆后,土著变土豪的同时,
安放在老屋中的无数土布被弃之如敝履。
“每一卷上海土布,都藏着一个失落的故事,
每一卷布消失,一个故事就绝版了。

洋娃娃布,
63年前的崇明岛,
还是与世隔绝的贫困村落。
织户家的3个女儿,
看到邻居家的小朋友抱着从城里买回来的洋娃娃,
心生羡慕但又不忍和母亲说。
每晚,母亲哄女儿们入睡后,
就燃起煤油灯纺纱织布。
终于有一天,当女儿们醒来,
发现自己头上枕的,身上盖的都是洋娃娃布。
手织布上,所有的经纬,都是母与女的情感链接。

十二页日记布,
何永娣求了三年,打动了布事的主人公:
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
美少女王美丽爱上了北京的王大春,
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只谈革命友谊,不讲儿女私情。
那就把这些思念都封存在布里吧,
姑娘开始用布来织日记。
“青春”、“革命事业”、“共同奋斗”、“十月二日”、
“去北京”、“王大春”、“王美丽”、 “红双喜”……
终于在这一年的10月2日,
姑娘的思念再也抑制不住,
去北京送了王大春一卷日记布。
于是,一卷土布定终身……
手织布上,每一根棉线都是爱情见证
……

时代的每一场风暴,
落在每个年代的手艺人身上,
都会春风化雨:
三年自然灾害后第一次丰收后的喜悦,
在布上变成了硕大的麦穗;
中美乒乓外交过后,友谊布问世……
黄永松说:
我们解构500幅桃花坞年画,就能了解一个时代。
那我们如果读懂这10万匹老布呢?

所以,当读懂“布事”里隐藏的故事后,
何永娣就把收土布变成了自己的事业。
“最开始时收布太厉害以至于弄得家里揭不开锅,
以至于每次找老公要钱收布时,
他都要给我打借条!”
20多年过去了,
当年的织女已经变成了如今“收故事的老何”,
而当初因为土布经常爆发家庭战争的老公,
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后勤队长。

“收布,建一座“藏布阁”,
只是建了一座土布基因库,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想做的是最终让手艺回归到我们生活中来。

即使现在时机不不成熟,
那就先把这些土布绘样都数字化,
做成小程序,让每个点开手机,
就知道这些纷繁的布怎么织!”


普通的布样,需要两只脚踏板,
但是更高级的提花布,
需要4只甚至8只脚踏板轮序开弓才能织出。
这时,何永娣的织布技艺就不够用了。
于是,夫妻俩把很多村民都同化了,
一起都成为上海土布的囚徒。

每天,何永娣和婆婆一起攻坚各种纹样。
而上不了土布这厅堂的老公和公公,
每天则负责家庭的经济来源与伙食。

2015年,何永绨何终于尽所有在自家老宅上,
盖起了一栋800多平方的别墅。

有专门做草木染的染坊,有专门手工织布的车间,
而三层的主楼,
则被20多年来收藏的10万多米土布占满。
家有土布万匹,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为了让土布长久保存,
每隔两年,何永娣都要把这些土布轮晒一次布,
为了晒布,何永绨 甚至还专门搭建了一个晒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