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为大家选好书推好书的编辑,最初推荐《汉字中国》的老师拿着这套书跟我说,适合3-99岁,我第一反应是:“忽悠……”,但碍于面子,而且书的确很美,又是中国原创,还有这么多读者推荐,还是支持一下,看一下无妨。
推荐人是如何介绍的已经不太记得清楚,我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样书留下开始仔细一页一页地读,等一口气把四本读完,还意犹未尽的时候,忍不住说:“好书!”——这时我想起一位读者的反馈:“成人读起来都有种解锁新知识的快感。”深表认同!

说几处我印象深刻的:
我头一次知道企业的“企”就是人垫着脚尖眺望,企业就是企盼有业绩;

头一次知道“夸父逐日”记录的其实是古人测量日影,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很多看似耳熟能详的东西,原来都是一知半解。

头一次觉得中国的“洛书”不再神秘,而是充满智慧。

这的确不是简单的汉字书,而是把中国文化里面最打动人,最美也最精华的内容展现了出来。正如作者前言中写的:”展现智慧的先民千年劳作积淀下来的思维力量, “汉字”是最合适的使者。”
我又回想起“3-99”岁的事,这样的思维能力,的确是可以启发所有人的。对于大孩子,大人能读,这点我不怀疑了。对孩子呢?我开始犹豫,为什么呢?因为别看是绘本,也只有四本,但知识容量真的很大。



亲测的结果让我放心地推荐给大家,放心的把适用年龄改为3-99岁,8岁以上可以自主阅读,8岁以下亲子慢慢读,大人读完除了通透感,还多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孩子也会增加不少跟小伙伴“吹牛”的资本。
阅读之后,我来仔细说说书的内容和特点:
先说最打动我的一点:不论是讲字、说故事还是典故、神话,都一气呵成,内容上没有割裂感,读起来很顺畅,没有感觉哪块是在说字,哪块是在讲典故历史,就这一点来说,这套汉字书是我目前见过的做的最独特的,也是最好的。
四册书是四个不同的主题。
《跟着太阳寻找方向》讲的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定出了东西南北中,通过测量日影测定了时间。
剧透几处让我恍然大悟的地方:
“中”原来是人们立竿测影的写照,中国邮政的标志原来是“中”的甲骨文。

是不是的“是”,原来是脚正对着竿子测量日影,终于明白“是”为什么表示正确的意思了。人们如何确定了测日影的时间和方向,书里几句话就说明白了。

《探寻夜空的奥秘》说的是古人观察月亮和星星的运行。看到“端”和“端午节”的来历,才知道该怎么跟韩国朋友说“端午节”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节,汉字为证啊!


关于二十四节气是怎么一步步发展来的,在这本的后面部分,值得好好读一读。
《采集渔猎中的大智慧》讲的是人类最初靠采集渔猎生活。我看这本,是好奇心驱动的:采集渔猎是文字产生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干嘛要写这部分呢,有意义吗?看完才发现,相当有必要,一点都不多余。
“司母戊鼎”为什么改成了“后母戊鼎”?后羿、后稷,这些“后”字原来是“首领”的意思,记录的是采集渔猎时代族群存活下去最重要的问题:分配食物和传承后代。


原来“本”和“末”的甲骨文字形就是颠倒的关系,怪不得叫“本末倒置”。未来的“未”为什么横上短下长,看了解释,一目了然,不仅不会再写错,这“未来”的意思从哪来也了然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