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谈“三不惯两不管”,养成5个好习惯,比当第1强100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其实,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有的父母在教育上却总是拎不清轻重,该管的不管,该放手的时候却总是不依不饶。
犯罪心理学教授、育儿专家李玫瑾曾经也在《圆桌派》这档节目中,谈论过这个问题,她说:有的家长该管孩子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使劲管!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于松懈,看到错误的行为只是一笑而过,孩子可能会形成许多不良习惯,为害终身。但是,父母对孩子管教过多,又会使孩子事实依赖父母,缺乏主见。
“管还是不管、如何管”,这是所有父母需要花费一辈子去思考的。对此,李玫瑾教授提出了“三不惯两不管”的原则,读来会让很多家长受益颇深。
孩子哪些行为不能惯?
01
不尊重他人不能惯
✺爸爸正在给别人打电话,孩子却不时的跑过来打断;
✺妈妈没有给孩子买喜欢的玩具,孩子不依不饶满口脏话;
✺老师批评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孩子却当面顶撞老师;
✺长辈来家做客,孩子不仅不打招呼,反而直呼其名;
✺……
这些场景你熟悉吗?你的孩子有过类似的行为吗?你在为孩子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感到苦恼吗?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懂事了,有些家长觉得这都是小事情,孩子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能做的很好,所以总是疏于管教,无动于衷。其实,孩子的这种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会为以后埋藏极大的隐患。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孩子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家长要及时上前制止,教孩子正确的做法,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这样才会给孩子起到好的影响。
02
推卸责任不能惯
不久前,有一则孩子从楼上扔下墨汁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大家纷纷为家长事后补救的做法点赞。
有一名网友发了几条短视频,只见视频中阳台上晾晒的衣服全都被泼上了墨汁,楼下地上和楼外墙也都被黑色墨汁溅染。

原来是该网友的儿子贪玩,将一瓶墨水从高楼上泼下,楼下住户全遭了殃,他站在楼下邻居家的阳台拍下了“惨状”并感叹:一家家道歉还得找保洁,这生的是个什么玩意!
感叹归感叹,孩子的父母迅速行动起来。孩子母亲立刻带着孩子挨家挨户道歉,还将邻居家被“祸害”的衣物全部拿回家中手洗,洗不干净的就买新的赔给人家。

孩子的爸爸则清理了小区住户的楼外墙,“不是不让孩子擦,是这活孩子真干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没事了。
这位爸爸说,自己清理楼外墙的时候,孩子就一直陪在太阳底下看着。“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让他认识到错误和事情的严重性。”
一个“不经意”、“好玩”的扔墨汁动作,换来的是“认真、仔细和负责”的补救,这对父母的做法让孩子明白了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人都会犯错,孩子自控力还不成熟,更是如此,但是父母不能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就推脱责任。孩子总会长大,一味地用孩子来做借口,父母的无原则,只会害了这个孩子。
03
触犯原则不能惯
最近几天,有一则耸人听闻的新闻事件,大连市一名10岁女孩被13岁男孩杀害,女孩死前被暴力殴打,身中7刀而亡。
当时,蔡某某将补课结束回家路过的女孩带至家中,想要与其发生性关系遭拒后,便将女孩杀害并抛尸至离家不远的灌木丛中。
第一次看到这则新闻,震惊、悲痛、愤怒的心情久久难抑,因为男孩父母对孩子行为“无底线”的包容和漠视,最终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这是不可触犯的底线,一旦孩子触及底线,必须进行教育,不能置之不理。
孩子哪些行为不用管?
04
可以独立完成的不要管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曾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