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谈“三不惯两不管”,养成5个好习惯,比当第1强100倍

确实,独立能力很可贵,但现实确是很多家庭习惯于为孩子包办一切,让他们渐渐失去独立性,甚至成为长不大的“巨婴”。
不独立的孩子,再优秀也会跌倒,但不可能每次跌倒都有人恰好伸出援手,而一旦摔倒,或许根本没有爬起来的力气。人的能力都是循序渐进的,没有一个孩子会一夜长大。
其实,孩子在3岁左右,自我意识萌生后,就有了“我自己干”的意愿,家长就可以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家长可以适当示弱,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很好,比父母做的都棒,孩子会对做事的兴趣越来越高,自信心也会提高,孩子才能学会真正独立。
另外,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在一旁指手画脚,允许孩子做的不好,只要孩子愿意动手,就要给予赞美和鼓励。
要记住,孩子是独立个体,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最需要地是指引而不是包办。
05
可以承受的不要管
李玫瑾教授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个12岁的孩子,平时骄横任性,不听家长的话,偶然一次被母亲在一件小事上责骂几句后,竟然纵身一跃跳楼自杀了,小小年纪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让人既可惜又可叹。

这样的案例绝不在少数,如果孩子承受能力太差,经受一点点挫折和打击就会一蹶不振,甚至做出不可挽救的后果。
其实,孩子的行为与日常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小的时候,孩子学走路不小心摔倒,父母箭步上前将孩子扶起并安慰“不疼不疼,不哭不哭”,原本无事的孩子间家长紧张不已,反倒张嘴嚎啕大哭。
孩子的人生经验不足,还处于不断“试错”的成长阶段。有些挫折在应当的年纪没有经历,把孩子保护的过于完好,其实这是在逐渐把孩子推入“火坑”。当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后,轻则毫无应对能力,丧失斗志,重则仓皇崩溃,很可能酿出大祸。
所以,挫折教育很重要,家长应该做一个引路人,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