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不用操心的孩子,家长培养时都注重这个环节
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上有困扰,在督促孩子写作业有烦恼。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逐渐培养他们自觉,自律,自知的过程。
01
自觉的孩子身旁
都有以身作则的家长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老师,近日,一个爸爸在家给孩子监考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
在视频当中,可以看到孩子在书桌前做考试准备,爸爸在一旁营造考试环境。

他严肃地对孩子说:“线下由爸爸监考,电脑有摄像头。”
他给孩子发下试卷,提醒孩子填写好姓名。还要求孩子,不准交头接耳,不准与监考老师讲话。

家长模拟出了一种考场考试的场景和氛围,是为了让孩子重视作答的过程。
“这个爸爸表示,想让孩子知道考试的规则与重要性,更想让孩子严肃对待每场考试。”
在这种教育之下,孩子的认知会有所影响,不管在学校,或者自己学习时,都会以一种“标准感”要求自己。
02
自律品质的形成
都有家长及时的督促
网络上,有个监督孩子学习的方法,引起网友讨论。
在视频当中,这个孩子在书桌前写着作业,看着如此认真,其实是因为在孩子的椅子靠背上装了摄像头,为了监督孩子学习,摄像头的镜头对着孩子的书桌,可以看着孩子写作业。

对于没办法陪着孩子学习的家长,他们用这种办法监督,也是为了让孩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在做这个举动之前,需要和孩子沟通,不要让他们有过多的消极情绪。
反之,对孩子不做规定的家长,则是对规则的“放纵”。
在《放学后》的栏目中,有这样一对家长,在出门前,孩子的妈妈督促孩子写作业,要求爸爸检查,但是,爸爸的做法相反,没有做出相应的管教。

不仅会引发家庭的争吵,甚至放纵孩子的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假设家长不予以行为引导,他们会逐渐不重视规则,只有在家庭规则的构建之下,他们才能在自我学习时,有极强的规则感和自控能力。
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学科的作业,这是为了让孩子形成“规则感”。
03
培养极强的规则感
形成自我的认知
杜布森博士著作《勇于管教》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孩子规矩的观点。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这种栏杆像是规则的边界,会在心理上形成界限,相比于对孩子的教育,规则不是限制,是培养他们在所处环境当中,一种可以自我管控的能力。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Martin Hoffman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在孩子2-10岁的成长过程,6-9分钟就会被父母要遵守某项规则。
由此显示可见,规则感对孩子的重要,而且对于有明确“规则感”的孩子,一般都有超强的责任意识。
当这种思维模式成为习惯,则会更有利于对规矩感的培养,让孩子尊重规矩,为了让他们将来不受规则的束缚,对规则有着更强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