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家里大人的话语和交流方式,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模板”,其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曾听朋友讲过一件家里的糟心事:
朋友夫妻俩都是大厂的高管,平时工作特别忙,加班、出差都是经常的事儿。由于不太放心家里8岁的儿子,他们把婆婆从老家农村接过来帮忙带娃。
没过多久,正在上班的朋友接到了学校班主任的电话——儿子骂同学“傻×”,说话时还总“问候”别人亲属……
原来,孩子的奶奶没啥文化,素质也比较差,说话常会带着一些脏字儿,“你妈”“他妈”之类的更是挂在嘴边。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慢慢的孩子就记住了这些不雅的“口头禅”,也开始“脏”不离口了。
这就是个很典型的“反面教材”:孩子对这些“问候”的含义可能并不十分了解,甚至不觉得说脏话是不好的行为。他们只是觉得大人就是这么说的,所以自己也可以说。
在孩子面前,家长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复刻”;而大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准则和是非判断。
当听到孩子骂脏话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严厉制止:“你从哪儿学的这些词?以后不许说了!”
然后就是一顿呵斥、责骂,甚至有些急脾气的家长还会上前给孩子两巴掌。
但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发现这种方式的效果甚微——因为周围很多人说话时也会带脏字,因此孩子根本不明白不能说脏话的原因。
而简单粗暴的责罚,还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原本孩子并没有太在意这些“脏话”,说过就忘了。但爸妈的激烈的反应,却会加深孩子对“脏话”的记忆,让他们对说脏话这件事更加在意。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选择“说脏话”,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
与其生硬地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倒不如教给他们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以及灵活、变通的处事能力。
为什么别人说脏话,没有人反感?
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要说怎样的话?
在相同情况下,有没有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当孩子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他们的情商和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有所提升、进步。
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成长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人说话时脏话连篇,又怎么教育孩子用词文明呢?
因此,家长除了要让孩子明白脏话的意义和听者的感受之外,也要注意自己的说话习惯,避免当着孩子爆粗口、说脏话,为他们做出错误的示范。
同时,还要细心留意日常生活环境和孩子的交友状况,尽量减少孩子与低素质人群的接触,降低周围人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当我们发现孩子无意间出口成“脏”时,“以暴制暴”式的打骂绝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帮助孩子筛选、过滤所接触到的信息,指正、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和社会秩序,才是父母们必须要担负起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