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过速推动城镇化,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性建设。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4万、60万。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目前,据估计,失地农民有5000万左右,流动人口有1.5亿左右。庞大的流动人口,将是社会一个不稳定的大根源。而且是既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城市社会的稳定。
第七,中国的“伪城镇化”也说明中国的城镇化需要减速。“伪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三家研究机构在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该报告批评现行户籍制度造成中国的“伪城镇化”、“不完全城市化”或者“半城市化”。该报告认为,过去若干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量中,71.8%是农业户口。这些人口虽常住城市,却未能成为市民,不能同等地享有城市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也无法等同于城市户籍人口。报告均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城镇有选择地吸纳这类人口。笔者认为,这种“伪城镇化”现象恰恰证明中国的城镇化过速,是需要减速,而不是加速。因为在城镇没有完全具备能力接纳的条件下,只靠改变农民的户籍是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只会造成城镇的普遍贫困化、拥挤化等。
第八,国际经验证明,城镇化速度过快会引发许多社会经济问题。近十几年来,墨西哥由于“过度城市化”,农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农民“被城市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失衡。这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就是一个教训和启示。
第九,降低城镇化速度,在短期内可能不利于扩大内需,但在长期内,是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加速城镇化,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确实在短期内是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但由于没有工业化的支撑,这种需求就仅仅是一种短期需求。另外,只有社会稳定,经济需求才会稳定。社会不稳定,经济需求也就很难稳定。另外,农产品丰裕了,就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各种商品价格降低,这就相当于变相提高了人们的实际收入,也就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
当然,降低城镇化发展速度,并不意味要降低发展速度,这里关键是要转变发展方式。
第一,要转变发展中的急躁观念,要树立消除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是一个长期和自然过程的思想。从历史看,大跃进,洋跃进,等等,都反映了一种追赶现代化的急躁观念。目前,我们要消除二元不平等的社会经济结构,也不能太急躁,也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要顺其自然,要尊重经济和社会规律。公平的实现总是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想的基础上,否则,公平就没有现实的公平,只有理想的公平。
第二,可考虑变农村城镇化为农村社区化。也就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要大力发展农村医疗、教育等。
第三,要限制农村人进城。尤其是青壮年,要尽可能留在农村,防止农村的空壳化。目前,农村空壳化现象已是十分严重,需要国家高度重视。另外,农村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近年来土地撂荒也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据了解,在湖北省滨湖村,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达40%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农村的空壳化,最终对农村和城市发展都没有好处。
第四,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和种植。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农村人口的集中要与产业的集中并行。
第五,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国家要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采取一些鼓励和奖励政策。要变给大学生找工作为给大学生找土地。要让有技术的大学生多从事高科技农业。
第六,降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提高工业化的发展质量。要大力发展一些高科技企业,要限制汽车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