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
宋 圭 武

经济增长是国家稳定的经济基础。如何保持经济长期增长,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动力问题。综合看,经济增长有三重动力。
第一重动力是要素动力。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等。抛开制度、文化等因素影响,相对而言,拥有丰富要素的国家,自然会比要素稀缺的国家发展更有优势。但要素动力是一种短期动力。因为经济增长若只建立在要素动力的基础上,在要素用尽时,就可能产生“要素诅咒”,比如“资源诅咒”等。另外,要素动力也是一种表层动力,因为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直接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第二重动力是制度动力。制度就是规则,制度包括各种微观制度和宏观制度。微观制度包括企业制度等;宏观制度包括国家治理制度等。制度提供了要素的配置规则。抛开要素、文化因素,相对而言,拥有更有效制度的国家,经济增长会更持久,更健康。制度动力和要素动力相比,制度动力不是短期动力,而是中期动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间要比要素的作用时间更为持久,因为同一制度不存在用尽的情况。另外,在作用的层面上,制度动力是一种中层动力,因为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要素更为间接。
第三重动力是文化动力。这里的文化是狭义文化,主要是指价值观。文化对经济增长有持久的影响。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正是文化的不同,才最终导致了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戴维·兰思德在《国穷国富》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能够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学习到什么,那么,我们知道,正是文化创造了所有的差异。所以,文化是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同时,文化也是一种深层动力。因为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直接的,是通过制度、人的素质而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首先,文化不同,人的价值观就不同,最终人与人博弈的制度均衡就不同。其次,文化不同,同一制度运行的效率就不同。比如,同样是匿名投票制度,在面子文化和血缘文化背景下,匿名投票是一种结果,反之,若没有面子文化和血缘文化背景,则必然是另一种结果。
要素、制度、文化,三重动力的不同组合,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短期或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但要素、制度、文化三重力并不是孤立作用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三重力简单的相加,而是三重力互动耦合,最终形成一种新合力作用于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经济增长也正处于新阶段,或新常态阶段,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需要注重开发要素、制度、文化三重动力,形成有效新合力,推动中国经济持久发展或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在要素方面,我们应尽可能发挥我们的优势要素。而中国的优势要素,最大是劳动力。为此,要积极发展有利于发挥劳动力要素优势的产业,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适应一般劳动力需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是适应高素质劳动力需要。另外,面对老龄社会的到来,我们还要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扶持老年人再就业。让老年人再就业,对国家发展有许多方面的好处:一是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素质的提高,许多老年人完全可以再就业,让能工作的老年人再继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可以充实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意义,少一些孤独感;二是可以有效减轻国家发放养老金的压力;三是也有利于发挥老年人经验和技术的优势。
在制度方面,要积极推进制度的公平建设、法治建设和民主建设。首先,要积极推进制度的公平建设。推进公平建设,在经济层面,主要是要实现经济收益的均衡分配。其次,要加大制度建设的法治化力度。法治化建设,最重要是法治意识的培育。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再次,要积极推进民主化进程。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模式。所谓国情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我们的生产力基础不同;二是制度的历史基础不同,我们有自己的历史传承和历史遗产,由于制度建设有路径依赖特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制度建设时,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历史的;三是文化背景不同,民主制度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制度与文化的相容性,否则,设计出的民主制度就只有形式而无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