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随着收入不断增加,人们会更加注重消费的精神收益。一般而言,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是比较容易满足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更加注重消费的精神收益。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到的富人所进行的“炫耀性消费”,实质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在后工业消费社会,商品的实在性意义在趋于消失,商品的“仿像”文化消费占居了重要的本质。人们不在注重商品消费的实用性,人们消费的对象不是物而是其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在极大繁荣的丰盛社会,由于欲望和需求的不断被生产、被制造,消费变得无止境。消费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宰,它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物质精神满足,甚至是人生的幸福和意义,消费成为自我实现的全部过程。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写道: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这里鲍德里亚提出的消费从物的实用意义向象征意义和符号意义的转变,实质上也是反映了人们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来自消费的精神收益的快乐要高于来自消费的物质收益的快乐,人们会更加注重消费的精神收益,而不是消费的物质收益。
第五,消费越具有永恒价值,人们的消费投入会越多。所谓消费的永恒价值,就是消费所体现的终极意义。比如,一些人在宗教上的巨大投入,就是如此。再比如,中国人在子女上的投入等。一般而言,物质产品的永恒价值不如精神产品,所以,在一定的物质收入满足后,如上所述,人们会更注重精神产品的消费投入。另外,在有来世的情况下,精神产品的永恒价值又不如来世天堂的永恒价值,因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价值更多是人间导向的,而人间导向的价值,都是有限的,所以,和精神产品相比,人们会更注重天堂的呼唤,为上天堂会进行巨大投入。比如,比尔·盖茨的最后一捐,将所有积蓄捐给社会慈善,可能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体现。再比如,中国藏区藏民,自己过苦日子,节衣缩食,却对寺庙无限捐款,也应是这种消费观的现实体现。从永恒价值方面看,消费所带来的效用满足感应与永恒性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消费越体现永恒性,其所带来的幸福感或效用满足感会越强。(正文完)
参考文献:
1.宋圭武:消费、消费函数及其特性新探,《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
2.宋圭武:《碰撞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3.宋圭武:《大国路径:中国改革真问题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注:本文主要更多采用文字表达方式,没有采用数学函数表达方式,这是限制。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zm/ef4fcf3b01eba18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