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担心隐私被暴露。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数据被纪录与分析。随着时间的积累,隐私的暴露只会变得更深更广, 隐私保护问题变得无解。
与其担心隐私暴露,倒不如学会怎样把被暴露的隐私,变得对自己有利,来得更为实际。
频繁的中奖让我陷入沉思
某点评网站的霸王餐抽奖活动,我经常参与,并且高频率中奖。刚开始时,我认为是自己运气爆炸。但频繁的中奖,让我开始沉思,这肯定不是运气好,而是另有原因。
于是,我仔细研究了活动规则。
原来抽奖规则中写明:高等级的客户,莸奖率会有所提高。
不过,对比了朋友的中奖率,我仍感觉事有蹊跷。
我发现,我比同等级会员的朋友,中奖率高出差不多500%!
然后,我进一步研究,我与这位朋友在行为上的区别,看看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得奖率。
最终我得出结论,这所谓的抽奖,随机的成份很低,得奖名单多半是通过某种算法"内定"的。
霸王餐活动,名义上是抽奖,实际上是靠算法进行客户筛选。
商家送出霸王餐,目的是什么?
一般是因为餐厅知名度不足,或者新店,希望吸引更多人来尝试,带动人气与消费额。
所以,商家希望以下事情发生
- 免单名额送出了,中奖者要来使用奖励,不要把名额浪费;
- 来了,不要只吃免费餐,要让餐厅得到收入,至少让这顿饭能收回成本;
- 回去后在平台上留下详细的点评,让其他的平台用户看到,起宣传之效。
而我中奖后到店的消费行为,完全乎合以上3条商家的期望。
- 每次中奖,哪怕餐厅地点有些偏僻,我也会抽空前往;
- 我一般是一家三口一起去,只吃免费部份是不够吃的,只要菜品水平还可以,必定会加菜。
- 每次参与活动后,都会抽空写点评。
商家花宣传费与免费名额去某点评办霸王餐活动,就是希望找像我这样的客户。
大数据应用正在俏俏地惩罚"拎不清"的人
十多年前,德国一名成绩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去各大公司求职,最后均被拒绝。他唯有改为向中小型企业求职,可是仍不被录用。
在一次求职失败后,他死缠不休地质问拒聘的人,自己成绩优异为什么不被录用?
对方无奈地说: “虽然论成绩与面试表现,你是我们公司需要的人才,但由于您有乘地铁3次没买票的不良信用记录,我们不能录用缺乏诚信的人。”
原来,他刚来德国不久,在一次乘地铁时他忘记买票,发现没人管,顺利乘车。然后在侥幸心理驱动下,他经常逃票,4年,也不过被查到3次。但这3次纪录已经进入个人诚信大数据库,所有当地公司都能调用参考。
这个故事在十年前开始在网上广为传播,当时不少网友感叹说,欧美国家的信用监察制度真的牛,中国也应该弄这样的一套系统,建设一个诚信社会。
十年后的今天,大数据的发展,让这样的监察系统已然存在。然而,它管得更宽,运作更隐秘。
系统不止惩罚失信者,而是惩罚所有"拎不清"的人。
再以霸王餐抽奖活动为例:
如果你老是中奖后不去兑奖,或者到店后只吃免费餐,以后"中奖"的概率就越来越低,变成"咸鱼"。
这类大数据筛选客户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广:
- 被系统标签为一毛不拔,会不停向你推送价低品质差产品的宣传;
- 被系统识别为对价格不敏感,减少推送优惠券,让你原价购买;
- 应聘工作,如果应聘者的条件不相上下,从后台调取其他评价数据,决定聘用哪位;
- 有一些人,在处对象或者结婚之前,去查对方的征信,了解另一半是否可靠。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训,在大数据时代真的要奉为做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