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发脾气,对孩子又打又骂,只看到孩子的差,看不到孩子的好,失去耐心的陪伴,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毒药”。家长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措辞和态度,讲明道理,切忌发火、给孩子贴标签。有些道理我们都懂,但孩子未必就懂,所以要花更多的耐心来教育孩子。

四、家长的陪伴要“平常心”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100分,有孩子登上第一名,就要有孩子在路边鼓掌。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孩子还有很多可能性。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找到最合适的成长道路。孩子并非机器,不是我们付出了爱与关心,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馈。期待太高,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就越大。
陪伴孩子,也不能只为了让他考出好成绩。陪伴是个很复杂的概念,父母陪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只有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有效的教育。
教育孩子,不应该抱有太强的功利心,最重要的是需要一颗平常心。

五、家长的陪伴要“平等”
有的家长错把陪伴当成了监督,监督孩子写作业、看书,监督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就连一起玩游戏时,也要用语言和脸色去评判孩子做的好不好、对不对……当父母无法放下自己的“权威姿态”,那么对孩子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陪伴。如果在玩耍的过程中,父母总是一脸正经和严肃,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给予纠正和评价,这样的氛围是无法让孩子体验到快乐和爱的。

说教并非教育,只是一种发泄,一场不负责任的指责。说教太多,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如果父母总是说教,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当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的时候,孩子就会用情绪保护自己。这就需要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放下身段,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一个玩耍伙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他的体验,感受他的感受。
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做朋友。父母要放低姿态,与孩子互相尊重,彼此包容,不要打击孩子,不要一味指责,更不能高高在上,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与信任。唯有这样,爱和快乐才能在你与孩子的灵魂之间自由地传递和流淌,这对孩子才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填充和精神的滋养。当你和孩子能够打成一片,孩子的心才能与你更贴近,也才能听进去你说的话,也才会有舒心的亲子关系。

六、家长的陪伴要“同成长”
董卿说过: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陪伴孩子的过程,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的过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一个优秀的父母,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步,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所以在我们教育孩子时,更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用我们的好习惯、自律性去影响孩子,继而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养成自律。
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刻画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如果说武亦姝的成功来源于她对待学习的自律和异于常人的定力,那么在她优秀品质养成的背后,则更有父母的高效陪伴和以身作则。这世上从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寂寞的,只有耐住寂寞坚定不移,才能看到一线曙光。每一段脚踏实地的努力,都映射着更高一级的人生轨迹。每一个创造出奇迹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

别再说你没时间陪伴孩子,也别再用错误的方式去陪伴孩子了。你早期爱与陪伴的质量,决定了孩子人生的底色是暗还是暖!
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他成年后所有美好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