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夷死为微,微死无形。
——南朝宋·幽明录
人类是宇宙中最孤独的存在,人类不知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将到哪里去。天地万千生灵,偏偏只有他们在思考这个该死的问题。
《幽明录》说,人死化鬼,鬼死化聻(jiàn),聻死化希,希死化夷,夷死化微,微死将彻底消散,无声(希)也无形(夷)。之后就是微,人生六部变曲,曲终人散,散为乌有,香火也不用焚了,神台也可以撤了。
这是古人的感性认知,或者说一种慰藉。那么,人死后灵魂到底去了哪?

灵魂去了哪儿
魂字带个"云",魄字带个"白"。看来老祖宗认为,人死后魂魄会化作白云而去。原来,我们最终的结局会如此浪漫而诗意。
精神和现实总在矛盾纠缠中前行,毕竟还有低配的"鬼",古人认为他们去了地府。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
——礼记
礼记说,鬼是人最后的归宿,或说是人死后的存在形态。老话说入土为安,是也。
诸侯立五庙……庶人无庙者,死曰鬼。
——礼记·祭法
祭法篇解释得更具体而现实。平民死后无宗庙可立,因此灵魂化为鬼,只能排队前往地府,借星星香火,潦草度黑日。
不过,"有种的"王侯将相、达官贵族则不同,他们死后设有宗庙,后代举行盛大祭祀,香火旺盛,人家死后化仙化圣不化鬼。
尽管阴阳两相隔,但生前死后都很现实。古人无论贵贱,都极重视墓葬,可见一斑。
道家说法简单又玄乎,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生命只是天地之间的匆匆过客,生于自然,最后归于自然。死亡是归宿,也是起点,如此不尽的轮回。突然觉得好累。
灵魂之论符合道家一贯的观点,生死是统一的矛盾体,如同有和无,起和灭。

科学角度说灵魂
从物理学来看,人体由数以亿计的原子组成,尸体先在炉里炼一圈,水分子变成蒸汽(真化作白云?),蛋白质等有机物质会碳化,同时与氧气结合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氮和硫等原子会以气态氧化物的形式逃离人体。
人体内的氯和汞形成的有害烟雾或蒸汽,会被滤出并收集,并不会排向空中。
最终,人体大多数原子会消散天地间,亲人捧走的骨灰只是混杂的矿物质、晶体碎屑和少许盐分。这就是所见的生命最后的全部。
人死无意识,但无论何种处理方式,人体原子并不会消失。这算不算灵魂的组成?
死亡毁灭了精神意识,摧毁了肉体形态,但原子重回大自然,变成各种新的分子,继续存在于山川大地,在天地间无限循环,本质上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无限延续。
换句话说,我们只要来过这世界,就不会被时间真正抹去,我们一直在天地间,只是变换了形式。当然,我们体内的原子很可能是二手货、三手货……N手货。"相遇就是缘分",说不定就是"曾经的原子和分子相遇"。
普遍的世俗观认为,人死时灵魂将脱离肉体,灵魂是一种游离态的物质。原子脱离肉体后重新组成的形态,算不算灵魂的一部分?
先人暗示魂魄化"白云",还有道家灵魂论,无疑都契合物理学之说。是不是很神奇?

写在最后
任何生命都不会永生,任何物质也不会彻底消失,只是换一个方式重新回归自然,继续无限轮回。生命的尽头是"灵魂"的重生,并继续扮演各种角色,也给人类最真实的宽慰。
生命的消失,或许只是结束了或快乐,或悲伤的人生。人生边选择边放弃,边拥有边失去,生命也是拥有和失去的轮回。老祖宗说,逝去是生命作别人间的最后浪漫。天空飘过一朵白云,那是谁人曾经的情深?
最终我们是白云,是大树,是花草,是春天的燕子,是秋天的绚烂……别问结局,结局就是我们要躺赢山川大地,大海长空。有一种英魂,则化作天地间浩然正气,万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