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62年冬月出生的,今天刚好60周岁。
高中毕业后,同学们分别回到了各自的家乡。那个年代又没有手机,所以毕业后同学们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
最近两年有人建了个高中同学群,群里也就只有十几个人,平时大家各忙各的,基本上没什么来往,群里有时候几个月没有声音。
有一个高中同学,跟我是一个村的。我们一起上小学、上初中。到上高中时,他比我晚了一届。毕业后我们又一起招工到了同一个工厂,同一个车间,最后又调到了同一个班组。在他29岁那年因酒后与同卓的人打架,打伤了脑袋,因失血过多并延误了送医救治时间去世了。因为与他的感情很深,在他死去后的这三十一年里,几乎每年做梦都会梦到他。
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我们村里的学校上的。在我们初中毕业二十九周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同学当了村里的副主任,他请我们两个班的同学聚会。因为女同学大部分嫁到了外地,所以女同学参加聚会的很少。有些男同学觉得混得不怎么好的,就没有参加。所以,那次聚会只到了二十几个人。因为我在厂里上班,同学们大部分在农村,平时没有什么接触。那天到餐厅后,大部分同学都认识,可是有一个同学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人生刚走完一半,他的头发已经花白,我的头发也已经掉了不少,所以谁也没出谁。问了旁边的同学才知道,他是我曾经要好的朋友之一。真是如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那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们那届同学,只有三、四个人参加了工作,其他的人都在农村。他们有的开拖拉机搞运输,有的承包点小工程干着,总的来说都还混得可以。当谈到谁谁谁不在了的时侯,大家统计了一下,我们那一届同学,七、八十个人,竟然有十一个人已经去世了,他们的年龄永远地停在了四十几岁!这么大的比例,这么早的就去世了,的确有些让人震惊。
那么,这些人去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据统计,他们大多是因病去世的。因为我们那一届的学生,大多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经过五八、五九、六零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经济刚刚复苏,人口的出生率迎来了一个小高峰。人口增加了,粮食却没怎么增产,能吃饱饭是个大问题。记得那个时候上级要求农村的农民,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可想而知当时的人们生活有多么困难。
我们邻居家里有5个男孩,大的与他紧临的只差两、三岁,5个孩子的间隔岁数象梯子型。一家七口人,下一锅面条,几个儿子一人盛一碗后,锅里就只剩些面汤了,孩子们的爸爸很无奈地说:娃子们那,面汤面汤,盛点面盛点汤,你们都把面盛完了,大人吃啥呢?我们还要下地干活,吃不饱饭咋去干活呢?可是小孩子们哪听得进去呢?都怕饿肚子,仍然和大人抢饭吃。这就是那个年代农村人的真实写照。
由于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大多数营养不良,农村的医疗条件又差,家里经济又困难,有了病了基本上就是拖着,所以他们的体质基本上都不怎么好。再加上四十几岁又是中年人多灾多难的时候,所以,我们那一届的学生早逝的多。
今年是我连续第二年在国外过生日了,昨天公司开会,决定明年五月份回国。是到了应该回到家乡,回归家庭的时候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最后,还是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结尾吧。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请已步入老年时期的同学们,珍惜生命,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附一张家乡美景

说起来挺伤感的,我的初中同桌,叫黄飞鸿,没错,名字真的很响亮,父母都是中学老师,爸爸教生物,妈妈教英语,他是家里独生子。
那时候我挺羡慕他,毕竟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还需要住校,可他的父母就住在学校的教师楼,他回家很近,还有各种各样我们没有见过的零食。
那时候觉得他的父母很宠爱他,啥都给他买。我那时候一个星期只有2块零花,而他就可以请同学们吃好吃的了。印象里他胖胖的,是个快乐的小胖子。
然后,就在几年前的某一天,我们同学群里,突然有个同学发了一段视频,是黄飞鸿录制的告别视频,说同学们再见,难忘那些中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