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股市中谈交易理念与感悟的老股民很多,但谈选股思路与交易策略时都变成了哑巴?
原来讨论来讨论去,根本性的问题不在于理论、感悟,而在于流程。而这个流程重要的环节选股以及执行策略却是没有。当时,还好没有就这样简单的分开执行,要不然“各自为营”,迟早团队也会垮掉。
我们看到题主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眼前一亮,因为这不管是初入股市的新手还是久经沙场的老股民,选股、执行策略,很难被规定在自己交易体系中。投资者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股市中的指标、技术、图形,称得上无数种。可是,真正能利用其实现盈利的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
我们在投资的过程中也是思考过这个问题,原因就是没有将投资的流程规划清楚,我们将投资的流程划分为了四大步骤:选股、择股、执行策略、应对方案。而理论、感悟、技术仅仅是这四大步骤中的某一环节,并非全部。在实际投资的过程中利用一个环节托盘整个流程,无疑是失败的。
选股、择股的难度,远超理念与感悟!
股市约有3700家上市公司,要想投资,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方法都脱离不开复杂的选股程序。当然,投资者认知中的技术、指标、图形能有利的赛选出来一些上市公司。但是,不管是任何一种技术、指标、图形的方式与方法,最终选择出来的上市公司,不会是只有一家。可能在时间中只有一家,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通常,利用技术、指标、图形筛选出来的上市公司少则几家多则几百家。在其中,又该如何选择?又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的团队在开始的时候,伙伴们拿出来的理论、方法也是这般,不管是什么方法,最终选择出来的数量不在少数。并且,利用不同的技术选择出来的上市公司,难道就不存在同质化吗?这又是一个问题。
我们不否认技术具有的参考价值性,但这么多的方式方法又该选择谁的呢?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团队举步维艰,相互争吵只会越频繁。在进退两难中,讨论的问题又关乎于选股、择股。
关于选股、择股的难度,远超理念与感悟,不管是新入市的投资者还是老股民,均是希望通过一种方式方法“一劳永逸”,但选股、择股却不是那般。面对股市3700家上市公司,不管利用何种技术的选择,成功率大约在70%左右。相信众多的技术派也会有所感悟。所以,不管哪种技术用来作为重要的选股标准,都是不合适的。甚至我们将诸多的技术叠加在一起进行量化分析,成功率也仅仅在75%左右,如果面对实战,可能一次投资的失利,便会将之前的盈利系数耗尽。
我们又分析了股价的形成、技术的呈现这两项,所谓股价的改变是因为上市公司价值、预期的改变而改变,所谓的技术则是股价改变以后的呈现。而技术面的呈现,是具有延后性的,先有了事件,后有了股价的改变,最后才是技术的呈现。
投资者对技术的认知,则是通过经验的总结,进而确定技术面的偏多还是偏空。但,仍旧具有延后性,而这种延后性致使使用技术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而真正改变上市公司的是事件,也就是上市公司所发生的事情。我们思考过,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长久保持稳定业绩增长呢?这种业绩增长事件的确定性就会升高,再利用技术的推演,这样促使投资成功率升高。
当然了,经过我们的论证,这种方式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对于新入市的投资者以及老股民仍旧是困难的。为什么?面对股市几千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需要分析的耗时太长,做一个比喻,分析一家上市公司历年的财务以及基础面分析至少需要2个小时,一天工作8个小时也就分析4家。现在股市3700家上市公司,一个人分析,需要多少时间呢?需要两年半的时间,如果再汇编分析,可能就要三年的时间了。而在这三年中,还需要跟进分析,一位投资者是完不成这么大的工作量的。
所以,选股、择股的难度,远比理念与感悟困难的多。对于新入市、老股民普通投资者,并不适合,在日常交流中,他们也很难交流出真正的选股、择股的方式与方法,因为验证、实践的耗时太长。
策略执行与实践有关,而新股民与老股民利用策略执行得出的结论并不准确!
我们团队在开始的时候经历过一段超短线投资方式的试验,每一天的成交单飞速完成用以论证A股超短线依据技术面投资的成功性。当然,这种投资的方式,最后论证为:耗时、耗精力且没有长线般稳定。超短线、短线投资的方式与方法,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投资的变故很多。但是,众多的投资者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又没有落到实际,所以理论与实际也就会产生偏差,故而理论强而实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