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19岁了,一直喊我妈妈,现在读大学去了,很少喊我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微信群,他和我说话就直接艾特,也不称呼一声妈妈。几个月不打一个电话,别说“妈妈”两个字,“妈”也难得听一次了。
孩子大了,有自己想法和生活圈子了,感觉也跟不上他的节奏了,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少了,在一起的时间也很少了。以前觉得孩子叛逆期的日子太难熬了,总以为是造了什么孽才生出这么个叛逆的娃来折磨自己。孩子在身边的日子其实只有短短几年,长大是一件很快的事!有时候很后悔没有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叛逆期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好好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吧!
孩子喊我妈的那一瞬间,我心里真的难过了一下。因为,当孩子喊你妈,而不是妈妈的时候,说明孩子长大了,他离开你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那是一个周末,我带孩子回姥姥家。在路上,坐在后排的儿子突然喊我说:“妈,你开慢点,安全第一。”
我愣了一下,要知道他才刚刚四岁,在我眼里,他还只是个小朋友。我听到这样喊妈的孩子至少应该八岁之后了吧?
我就问他,“你刚刚喊的啥?”他淡定地说,“妈”。
我心里一阵酸楚。孩子在不经意间就长大了。而这句称呼上的改变就是在告诉你,要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陪伴孩子的日子就那么三五年,多抱抱他,亲亲他吧,不然随着他们慢慢长大,社交圈越来越大,朋友越来越多,父母就只能慢慢地退到他的背后,看着他的背影,默默地给予他支持。
毕竟,世间所有的爱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
我女儿十岁时,突然有一天对着我媳妇喊了一声:妈,你这个字怎么读呀?我媳妇一下愣住了,听得特别的不习惯,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女儿喊“妈”,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喊“妈妈”了,然后我媳妇直接问我女儿:你怎么不喊我“妈妈”,而是喊“妈”了?我女儿抬起头,有点不好意思的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喊了。
我媳妇跟我分享这件事情的时候,她说女儿对她的称呼改变,那一瞬间像电击一样,震惊且有点心慌,觉得突然丢了什么东西一样,后来平静下来想想,是女儿慢慢长大了,已经不需要一个百分百保护她的“妈妈”,她开始有自己的思想,需要自己的空间,学着独立,“吾家有女初长成”正在她身上发芽,时光推移,女儿需要的是一个对她逐渐、逐渐放手的“妈”。
一声“妈”,让媳妇觉得像丢了东西,其实丢的是她心中那个女儿,在她心里,不管女儿是3岁、5岁、7岁、还是9岁,媳妇把她当成那个襁褓中的孩子,觉得女儿无时无刻都在需要她,而现在女儿要自己慢慢飞翔了……
(妈妈一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像小时候一样活泼、可爱、天真、纯净,一边又盼望着孩子快点长大成人、立业、成家、生子,这种矛盾的心情,就是母亲这个角色特有的“爱”!)
丫头都高二了,仍然是“妈妈”“爸爸”的称呼,我在她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大大咧咧地喊“爸”呼“妈”了。
丫头的确成熟得太晚,那么大块头站在你面前,仍然是个宝宝。
那些多早就由“妈妈”变成“妈”的孩子,心理年龄,独立意识都比我家这萌哒哒的丫头强太多。
昨天晚上洗脸的时候,洗脸盆缝隙里钻出一只甲虫。哟,我那个丫头就惊声尖叫,“妈妈”“妈妈”,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我戴上手套,抓个塑料袋一下蒙过去,利落收网,然后丢进垃圾桶。
“妈妈,晚上我不敢睡觉了,要做噩梦”。丫头可怜兮兮地说,眼眶红红的。
回头看了看这个怂包,遇事只会喊妈妈,咋办哦?
头疼。
说明他已经有自主意识,脱离了母亲的束服。他不再需要象幼儿时那样的强烈关照。
妈妈这两个字,称呼时需要延长字音。下意识的想引起母爱的关注,有种依赖的情感氛围。
妈妈这两个字,一般都由母亲教喊。把一个字重复叫喊,这其中包含教导婴儿知道母亲的重要性。树立幼儿从小就要尊从母亲的意愿,说明母亲自身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