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镇守一方的总兵,到底能调动多少军队?
明朝总计只有20余位总兵,明朝总兵的含金量很高,类似于战区司令和省主席的关系,双方的权力势均力敌。 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很多官职,但进行了改革。清朝的总兵属于正二品,清朝的巡抚则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一般挂都察院右都御使的头衔。换句话说,从表面来看,总兵和巡抚属于平级干部,似乎与明朝的情况差不多。但是在清朝真实的官场上,连总兵的顶头上司提督大人,都是巡抚的下级。清朝的每个省设立了巡抚和提督,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巡抚则负责全省军政民财各方面的工作,属于全省的一把手。
虽然提督是从一品,比巡抚的品级还高,但必须接受巡抚的节制。见到巡抚以后,提督一般会恭恭敬敬的说一句“参见中丞大人。”巡抚也会客气客气:“军门,不必多礼。”但如果没有这个礼仪,巡抚会很不高兴,毕竟文官节制武官是老传统。 至于总兵,每个省会划分成好几个镇,总兵仅仅是一个镇的长官。虽然总兵是正二品,但实际权力并不大,连布政使和按察使都不敢得罪。我们聊一聊总兵下辖军队的问题,明朝的总兵只有20位,总兵类似于战区司令。清朝的总兵则有80多位,70多位陆军总兵,10多位水师总兵。
例如北洋水师的老大丁汝昌,头衔是提督,镇远和定远的舰长则都是总兵。 清朝的绿营军总计只有60多万,一口气出现了70多位陆军总兵。而且有一部分绿营军,属于总督和巡抚直接管理的。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一个镇的绿营军最多只有七八千人。换而言之,总兵类似于师长兼军分区司令,与巡抚的权力相比,差距非常巨大。其实,各地的分守道或者省城的知府,都不一定怕总兵。
所以说,总兵属于位高权力。看上去属于朝廷的高官,其实谁都不敢得罪。我们顺便聊一下实权很大的五品官,兵部的武选司郎中和武备司郎中。这两位五品老爷,分别管理各地军官的升迁调动、各地军队的武器和物资发放。如果得罪了武选司郎中,那么,那位将领很有可能被升迁半级,然后调往最前线作战。 虽然总兵、副将等将领的品级不低,进了兵部以后,都会毕恭毕敬。尤其是遇到尚书大人和侍郎大人,这些堪称自己的顶头上司,标准的实权派。至于各个机关的郎中们,外地将领也不敢轻易招惹。最尴尬的还有守备大人,命名自己的品级不低,却只能干打杂的工作。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清朝很多武将官职的品级实际上是有些虚高的,很多官职虽然看起来品级非常高,但所掌握的兵权、所拥有的地位却与他们的品级有着巨大的反差。
就比如清朝的提督,清朝的提督品级非常高,是从一品的地方军事大员,地位类似于我们现如今的省军区司令、统管着一省的绿营军队。
单纯从品级上来说,提督的品级是要比加衔之后才正二品的各省巡抚高、跟经过加衔之后才从一品的总督相持平的。
但如果要说到地位和权力,品级极高的提督却根本无法和巡抚、总督相抗衡。
在清朝全国各地,提督都会遭受到巡抚、总督们的节制。
在地位上,他们基本处于弱势,经常会遭受到巡抚和总督们的欺负,这点与他们之间的品级是不对等的。
总兵的情况也是如此,总兵是清朝绿营兵中权力、地位仅次于提督的人物,品级是正二品,跟加衔之后的巡抚品级对等。
但实际上不要说是和他们同品级的巡抚了,就连各省巡抚之下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他们都是比不过的,由此可见品级如此之高的总兵地位是如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