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优质资产,就是收益可能性更大,风险更小的资产。
但很多投资者,并不懂得优质资产的定义。
别人说这个好,他就认为这个好,别人说那个好,他就认为那个好。
优质资产涨价的底层逻辑,不一定是因为资产真的好,它的逻辑是稀缺性。
银行存款稀缺嘛,想存多少存多少,保险稀缺嘛,想买多少买多少。
为什么那些大师的名画,价格不断在飙升,远远跑赢了通胀,因为仅此一幅,引来无数人争相竞买。
原因其实就是稀缺性导致的财富聚集,推升的价格上涨。
只不过,大部分稀缺的资产,和普通大众都没什么关系,要么就是买不起,要么就是买不到。
大众投资的局限性,能接触到的资产局限性,直接决定了想要实现资产保值,难度很大。
好的资产,早就被顶层的人偷偷瓜分完了,吃剩下的才流入了大众的嘴里。
简单盘点一下,大众最容易接触到的两种投资,并且说说优质的定义,一是房产,二是股票。
先说房产。
可以这么说,过去30年,从结果看,房地产跑赢了货币通胀,未来20年,从数据来分析,房地产注定是跑输货币通胀的。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很简单。
我国目前的房地产总市值规模,远超400万亿,而广义货币总量M2,仅有230万亿。
如果我们把房子当成商品,用所有的钱,都没法买下所有的房子。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至少在货币总量还没跟上房产总量的时候,整个房地产的涨幅,一定是远远低于货币通胀的。
这是一个经济规律,毋庸置疑,因为如果差距越拉越大,最终会导致泡沫下的崩盘,就如同上个世纪的日本一样。
但是,房地产整体的不景气,并不代表就一定会下跌,并不代表一定不存在局部的上涨。
优质房产的上涨逻辑,其实还是因为稀缺性。
中国发达的一线城市,就那么几个,一线城市中心的地块,就那么几个片区,中心地块的房子,也就那么几栋。
如果说要保值,其实毋庸置疑,因为富人不缺钱,只是缺房票。
但这些真正优质的房产资源,价格也早已不是普通人可以染指的了。
所以,房地产的投资机会,优质房产的购买机会,其实始终和普通大众没有沾上边。
再说说股票。
二级市场,远比房地产市场更残酷。
原因很简单,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远比房地产市场要高。
一套房产,即便交易频率高,也要2-3年才转手一次,通常5年以上更多。
而股票市场,t+1的交易制度,天天都能转手。
房地产市场,即便涨幅惊人,但也是一年上涨个30%,50%,但股票市场里,一个礼拜涨个30-50%的,比比皆是。
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给了很多投机者套利的空间,也导致了比起房产投资,股票投资更讲究择时性。
由于情绪的问题,信息的不对称性,普通投资者的择时能力,是非常差的,而且容易在波动中,忘记了优质股票资产的定义。
优质的股票资产,定义是一家优质的上市公司,能够一步步成长,并且稳定盈利的上市公司。
这一点其实也是非常难辨别的,因为上市公司的成长也是动态的,一定会遭遇竞争和挑战。
所以,股票的稀缺性,它并不像房产那么容易辨别,或者说周期变化很快。
一些风吹草动,对于一家上市公司的预期发生变化,股价就立即体现出来。
而大众投资者,就在情绪波动中,被价格波动收割,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又再次被收割。
并不是股票资产不好,而是没有找对优质资产,即便找对了优质资产,没有买对时间,也没有能够坚定持有到价值体现。
大部分人,最终成了股票投资市场里的赌徒,而增值保值这件事,就一点点渐行渐远了。

回归到主题,绝大多数人最终,是没有能力靠资产增长去跑赢货币通胀的,而大部分人,只要足够努力,可以通过收入的增长,去对抗财富的贬值。
因为,收入本身也是一种财富再分配的形式,是除了资产总体随着货币增长而增长以外的一种财富增长形式。
如果你真的看明白这篇文章,就会把自己的重心回归到第一收入曲线上。
而不是整天幻想自己有能力通过第二收入曲线,去实现财富的增值。